日前曾報道
滬上多條隧道因照明設計問題
導致司機“頭暈目眩”
“北橫通道簡直就是‘光之迷宮’,一進去眼睛就不得安寧,每次開車通過都頭暈眼花。”市民黃先生談及自己的駕駛感受,滿是無奈。北橫通道全線通車已有半年多,全長19.1公里。其隧道頂部設計高度偏低,頂部密集的LED光源散發著白色冷光用于照明,而監控攝像頭幾乎每隔200米就有一組,頻繁閃爍,與照明燈一起形成一道極為強烈的光帶,駕駛員駕車通行時,眼睛飽受干擾。
北橫通道嚴重眩光
外灘隧道的駕駛體驗,與外灘令人愜意的流光溢彩夜景截然不同,不少司機形容在這里開車“心驚膽戰”。19時左右,記者駕車進入外灘隧道,發現深藍色的高光墻面在車流高峰期成了“反光重災區”。剎車燈的紅光與墻壁漆面的高光相互映照,形成一片片跳躍的“霓虹斑塊”。私家車主陳女士感慨:“高峰期這里簡直就是‘光污染現場’,反光太強烈了,我只能瞇著眼慢慢開。而有的老司機開得飛快,變道的時候常常把我嚇得不輕。”
外灘隧道反光強烈
大家紛紛分享
自己在上海隧道駕駛的感受
有人說
“安全第一,不能只追求美觀”
報道刊出后
隧道眩光問題的整改工作
迅速展開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針對市民集中反映的北橫通道頻閃冷光、外灘隧道墻面反光等問題,“微整形”工程已啟動。目前,北橫通道東段部分光源已完成調整,外灘隧道的反光系數檢測與改造方案也在穩步推進中。
北橫通道
關閉頻閃強光 調低照明亮度
曾經,北橫通道頂部密集排列的白色冷光LED燈與監控補光燈頻閃交織,讓這條通道被市民戲稱為“眩暈長廊”。
近日,記者回訪發現,北橫通道東段隧道有了明顯變化:頂部原每隔200米設置的強光監控補光燈已悄然關閉,冷白光照明亮度也進行了調低處理。如今駕車行駛其中,頻閃效應大幅減弱,駕駛員承受的視線壓迫感也隨之降低。
這兩天,市民王女士駕車經過北橫通道東段時也驚喜地發現,曾經讓她瞇著眼睛、小心翼翼駕駛的刺眼強光已不復存在。“現在開車進隧道,終于不用那么費勁了!”她感慨道。網約車司機王師傅也表示,如今開車經過北橫通道東段,強光刺眼的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開車輕松多了。
外灘隧道
檢測反光系數 制訂整改方案
作為市民反映外灘隧道眩光問題的“焦點”,其墻面搪瓷鋼板反光問題的治理已進入實質性階段。
4月18日,記者從隧道管理部門獲悉,目前他們已將墻面材料樣本送往專業機構進行反光系數檢測。同時,通過張貼反光膜、調換上下位置等多種方式,對反光情況進行測試,力求得出科學合理的可行性改造方案。后續方案確定后,將對隧道內的搪瓷鋼板進行針對性處理。
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反光問題涉及材料光學特性與隧道結構設計的匹配性,必須經過嚴謹的科學論證。”早在4月初,相關部門就召開了專家咨詢會,邀請光學、交通工程等領域的學者共同參與方案制訂。若測試效果達到預期標準,將盡快開展全面施工,重點對隧道彎道、出入口等反光集中區域進行調整優化。
市民建言
兼顧安全美觀 彰顯城市溫度
“隧道設計不能只追求‘顏值’,安全性和舒適度才是關鍵。”車主劉先生的建議道出了眾多市民的心聲。不少市民呼吁,在隧道改造過程中,應優先考慮駕駛員的駕駛感受,避免因過度追求現代感而忽視功能性。他們還提出,在今后的隧道等項目建設中,可以參考新建隧道以及復興東路隧道淺灰色亞光墻面與弧形穹頂的設計,從源頭規避眩光隱患的產生。
來源 上觀新聞綜合自:新民晚報、網友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