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對菩提祖師感興趣?
在《西游記》一書中,孫悟空有兩個師父,一個是唐僧,另一個就是這位神秘的菩提祖師。
個人認為,傳授了孫悟空長生不老之術、72變、筋斗云的菩提祖師,才是學霸孫悟空真正的師父,是他從小學到博士后畢業的導師;而唐僧,更像是引領孫悟空職場進階的部門領導。
我在上文寫過,孫悟空的出生并非偶然,是天地精心設計的一個生命,帶著使命而來。那么在他一路升級打怪的路上,必有貴人相助。
菩提祖師就是孫悟空的第一個貴人。
這位大神神秘而低調,他法力高深莫測,精通儒釋道三家學問,卻不與天地山海眾仙往來。在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獲邀名單中,有頭有臉的仙界大咖赫然在列,但并沒有菩提祖師。
排除咖位不夠這個明顯不成立的理由,唯一能解釋的就是菩提祖師性格孤傲,他與世無爭,藏鋒守拙。
不過說他孤傲,他卻對凡人心懷慈悲,看到樵夫生活艱辛,愿意放下身段教他唱歌。
他寧愿與白丁打交道,也不愿意與眾仙來往,是個極其隨性瀟灑的人。
作為老師,菩提祖師的因材施教也讓人十分佩服。
他教會孫悟空72變后,一日檢查徒弟騰云的本事練得如何,結果看到猴子每次都要翻跟斗后再騰云,速度比較慢,就根據他的習慣,傳授了一招筋斗云。此后孫悟空一個筋斗,就是十萬八千里。
在《西游記》中,吳承恩對菩提祖師著墨不多,但依然讓讀者對這個人物過目不忘。不少人都好奇菩提祖師的原型是何方神圣?
要探究這個問題,不得不關注作者吳承恩所處的年代。
《西游記》寫于明代,那時思想領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一方面傳統的儒家思想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也廣泛傳播,三教合一的思潮逐漸興起。
受此文化氛圍影響,吳承恩創作了一個全新IP,一個融合儒、釋、道三家所長的大神——菩提祖師。
原書中寫道,菩提祖師某日登壇講道,“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
這句話印證了菩提祖師是一位集眾家所長的大神,并非只專注于儒釋道其中一家。后面他欲傳授孫悟空“流”字門中之道時,更是顯示了其涉獵諸子百家的學問。
所以說,菩提祖師的原型并非單一人物,而是融合了眾多形象的綜合體。
吳承恩都從哪些形象中獲得過靈感呢?
猴王求學路上,在西牛賀洲的山中遇到了砍柴的樵夫,從樵夫口中,第一次帶出了菩提祖師。
“此山叫做靈臺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個神仙,稱名須菩提祖師?!?/p>
須菩提尊者是如來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赫赫有名,號稱“解空第一”。從名字來看,菩提祖師自稱“須菩提”,與這位尊者同名。而須菩提尊者善于領悟和講解空性之理,書中菩提祖師為孫悟空取名“悟空”,一個“空”字,很難說不是來自“解空”理念的靈感。
孫悟空第一次見到菩提祖師時,吳承恩也通過猴王視角描寫了菩提祖師本尊的風采:“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有人認為,此處的大覺金仙指的是如來佛,由此推斷菩提祖師的原型來自如來佛。
個人認為這個推斷比較牽強。史上宋徽宗曾下《革佛詔》將佛改稱“大覺金仙”,只能說這個叫法對《西游記》小說中的相關表述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并沒有代指某個確定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多次提到,菩提祖師深諳佛法。比如他會“妙演三乘教”。想來吳承恩為了豐滿菩提祖師的形象,必定看過不少佛教名人的故事。
還有人認為菩提祖師的原型是王陽明,這也比較有意思。因為菩提祖師隱居于靈臺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靈臺、方寸、斜月三星,都是代指“心”,與王陽明“心即理”的心學核心思想相互呼應。
作者吳承恩身處明代,深受心學影響,在創作時將王陽明的形象融入菩提祖師也不無可能。
總而言之,正是基于對菩提祖師的喜愛,讀者才會深究書中的細枝末節,去過度解讀這個人物。
各種猜測都沒有對錯,皆是興趣使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