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彥谷
雨后初晴,四川廣元利州廣場上,熱愛跑步鍛煉的茍阿姨踏上嶄新的透水跑道,再也不用擔心積水濺濕褲腳。“以前這里積水難行,(現在)路面干凈清爽,鍛煉起來舒服多了!”
作為城市地標,利州廣場曾因硬質鋪裝導致積水嚴重。改造中,廣元鋪設透水混凝土1.1萬平方米,新建雨水花園2300平方米、500立方米雨水回用池,并植入智慧監測系統,實現雨水“滲、滯、蓄、凈”一體化管理。如今,廣場日均人流量增長40%,成為市民健身、節慶活動的“城市會客廳”。
利州廣場綠道
自2022年入選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廣元通過“新建+改造”雙輪驅動,建成海綿達標面積35.17平方公里,消除30處易澇點。2023年,入選“中國海綿城市十年成就展”典范城市,榮獲聯合國“創建韌性城市2030行動計劃”首批試點城市殊榮;2023年中央海綿城市建設示范補助資金績效評價獲A等級,成為全國山地河谷型海綿城市的鮮活樣板。
“海綿智慧”:化痛點為亮點
廣元地處秦嶺南麓,嘉陵江穿城而過,獨特的山水地貌在賦予城市靈秀之美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內澇問題。“以前一下大雨,小區積水能淹到膝蓋,出門得蹚水。”世紀景苑小區居民李阿姨回憶道。這個建成于2001年的老舊小區,因雨污合流、管網老化,常年被內澇困擾。
2022年,廣元啟動全域海綿化改造,世紀景苑成為首批“海綿小區”試點。通過雨污分流、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工程,小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60%,雨季積水問題徹底解決。“現在下雨天出門也不怕了!”李阿姨的笑容里滿是獲得感。
老舊小區世紀景苑煥發新容顏
這樣的蝶變并非個例。廣元統籌推進“兩江四岸”綜合提升、南河濕地公園生態修復等212個海綿項目,中心城區海綿達標面積占比達48.45%,30個易澇點全部“摘帽”,城市防洪標準提升至50年一遇。
作為典型的山地城市,廣元的海綿建設沒有現成模板。如何讓雨水“慢下來、滲下去、用起來”?廣元交出了一份因地制宜的答卷。
在南河濕地公園,設計師利用原有地形打造“雨水濕地+透水鋪裝+下沉綠地”組合系統,新增12,000平方米雨水濕地,年消納雨水超18萬立方米。改造后的公園不僅解決了山洪沖刷問題,還吸引涉禽、游禽等20余種鳥類棲息,成為市民觀景打卡的“生態客廳”。在利州廣場,1.1萬平方米透水混凝土鋪裝與2300平方米雨水花園協同發力,讓這座地標廣場“脫胎換骨”。
改造后的南河濕地公園一角
全域聯動:讓生態顏值變經濟價值
廣元的海綿城市建設,不僅是一場技術革新,更是一次治理模式的顛覆。先將“海綿專篇”寫入地方條例,出臺20余項技術標準,構建規劃、建設、管理的全周期管控體系;整合老舊小區改造、燃氣管道更新等7類資金,撬動社會投資41億元,實現“花小錢辦大事”; 通過“壩壩會”、意愿征集表收集居民需求,瑞達麗景灣小區居民自主設計車位布局,南河街道“九合一”連片改造打造完整社區樣板。
這種“共建共享”全域聯動模式,讓廣元海綿城市建設滿意度超95%。
海綿化改造后的利州廣場
如今,海綿城市建設的“綠色紅利”,正在加速釋放。“兩江四岸”“煙火利州十二坊”等地成為熱門打卡地,塑造出商文旅融合發展的全新業態。2024年廣元女兒節期間,共吸引游客161.42萬人次,累計拉動文旅消費額達4.87億元;2025年春節期間,吸引陜西、廣東、浙江、重慶等省市的437.17萬人次游客紛至沓來,廣元機場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領先川陜甘毗鄰地區,旅游綜合消費總收入達到24.18億元。
廣元已連續5年入選中國康養可持續發展20強市,知名度與美譽度持續攀升。
更深遠的變化藏在數據里:中心城區雨水替代自來水用量達12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92噸;嘉陵江、南河水質常年保持Ⅱ類以上,“一江清水出廣元”成為現實。
以綠色為筆,繪就“會呼吸”的生態畫卷。站在新起點,廣元錨定更高目標——建設踐行“兩山”理念典范城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將實現海綿化,推動“人水共生”的典范城市建設,聚力將廣元打造成為全國山地河谷型海綿示范城市,讓城市環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幸福。(部分圖據廣元市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