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時代與新使命:黨的建設理論創新與中國式現代化”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第三屆青年論壇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辦。來自上海市社會科學院、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社科聯、中共北京市委、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30多家科研院所的百余名專家學者等參與此次論壇,與會者聚焦黨的建設理論創新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等相關議題集中研討。
復旦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劉紅凜認為,當下黨史黨建融合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需貫通歷史、現實與未來,結合法規制度研究實踐。他認為,黨的建設理論創新可分為繼承性創新、集成性創新、原始性創新——黨的全面領導思想屬于繼承性創新,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屬于集成性創新,黨的自我革命屬于原始性創新。
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郭杰忠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建領域在繼承性創新、集成性創新方面均有新實踐,并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原創性創新,這對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煉標識性成果很重要。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副院長耿化敏認為,構建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文獻體系,具有豐富學科文獻體系、深化理論研究、強化理論武裝的意義。文獻體系形成具有一定的歷史邏輯,并且具有主題性、集成性、權威性、多元性的特征。他建議,遵循堅持守正創新、堅持知識為本、堅持系統集成、堅持體系構建的原則,積極開設課程、編纂講義、培養人才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黨委組織部副部長葉福林認為,在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蓬勃興起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成為重要課題。數智技術為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提供創新技術手段、傳播平臺等,但在紅色資源保護利用中,也面臨著信息安全風險、文化傳播同質化等挑戰。需要通過加強數據安全、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加強紅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等,加強紅色資源數智化的利用和保護。
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卞梁通過對上海76個烈士紀念場館的實踐調研,發現點位維護體系較為完善、點位開放模式多樣化。但也發現,烈士紀念場館存在“冷熱不均”的情況,有些活動形式較為單一、與社區聯動少。他建議,通過制度優化、線上線下協作等方式,為參觀者帶來全流程體驗。
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上海大學教授忻平認為,上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海派文化與紅色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時代的滾滾浪潮與實踐的不斷推進中,這種融合愈發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力量。
本次會議由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上海財經大學研究基地聯合主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