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攻堅戰打響后,老蔣一方面抽調北平的第62軍和第92軍21師新組建成一個兵團,隨時準備東進馳援錦州;另一方面,他急令坐鎮沈陽的衛立煌出兵增援錦州。
結果卻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衛立煌象征性的空運了兩個團到錦州后,就因錦州機場失守而被迫作罷。不過,衛立煌可以消極避戰,但老蔣卻同熱鍋上的螞蟻般團團轉。
影視作品中的蔣介石與衛立煌等人
1948年10月2日,飛臨沈陽督戰的老蔣在軍事會議上作出了兩項重要決定:一是令范漢杰固守錦州待援;二是新組建東西對進、馳援錦州的兩大兵團,具體來講:
“以華北‘剿總’第62軍、92軍1個師、獨立第95師及駐山東的第39軍2個師迅速海運葫蘆島,會同錦西、葫蘆島原有的第54軍4個師,共計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第17兵團司令官侯鏡如指揮,增援錦州;以沈陽新1軍、新3軍、新6軍和第17軍、49軍主力,共11個師外加3個騎兵旅,組成西進兵團,由第9兵團司令官廖耀湘指揮,東西兩大兵團合力夾擊東野大軍于錦州城下。”
沈陽這邊的“三板斧”掄完了,老蔣帶著侯鏡如又去了葫蘆島和前線國軍軍官們打個照面,彼此先熟悉一下情況。同時告誡眾人,在侯鏡如飛北平協調92軍開赴葫蘆島前線作戰期間,進攻塔山的指揮權暫歸第54軍軍長闕漢騫指揮。
當然,侯鏡如的這次“調兵”之旅進展并不順利。原本老蔣是打算和他一起在北平督促傅作義“放行”部隊東進的,怎料關鍵時刻小蔣在上海的“打虎”行動捅了孔家的馬蜂窩,自己只能匆匆趕回后院救火。
影視作品中的侯鏡如(右)
這樣一來,協調92軍第21師赴葫蘆島參戰一事又拖延了一段時間,直至塔山阻擊戰打響的第三天,侯鏡如這位姍姍來遲的兵團司令才正式到崗到位。
在侯鏡如到來前,東進兵團在54軍軍長闕漢騫的部署下已經向塔山發起了連續不間斷的猛烈攻勢,國軍上下對拿下無險可守的塔山似乎志在必得。
不過,現實情況與他們期許的局面還是存在不小的差距。不僅進攻塔山堡和鐵路橋頭的54軍連連受挫,止步不前,負責向白臺山陣地發起攻勢的62軍同樣碰的頭破血流,很快陷入慘烈膠著狀態。時任東野4縱副司令員的胡奇才在多年后回憶起這段往事時,內心仍久難平靜:
“我12師36團7號陣地遭到敵猛烈攻擊。敵以炮火猛轟7號陣地后,以兩個營趁機運動至我前沿工事邊緣,炮火一停便實施沖擊。我守備隊奮力抗擊。5班全班傷亡,彈藥耗盡之時,班長徐忠智沖著突入陣地之敵拉響了最后一顆手榴彈與敵同歸于盡,陣地前沿被占領。關鍵時刻,12師36團6連、35團6連和9連乘敵立足未穩之際,以迅猛的反沖擊將敵擊退,陣地前沿又被我重占,得以恢復。”
曾任東野4縱副司令員的胡奇才
話說回來,這樣的激烈對峙也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因為隨著侯鏡如在10月12日的到來,塔山陣地先是陷入一片久違的寂靜,而后又出現了一次顯而易見的戰場形勢轉折。
抵達葫蘆島并接過指揮棒的侯鏡如,立即召開了新一輪的軍事會議,商討部署下一步的東進救援行動方案。在會上,時任國軍第17兵團參謀長兼“東進兵團”參謀長的張伯權將此前集體討論過的兩個方案拿到了會上。
一是由第54軍參謀長楊中潘提出的“繞過塔山正面陣地”方案。即主張集中兵力進攻白臺山與塔山之間的間隙,以求實現繞過塔山,直插東野塔山守軍后背來馳援錦州的計劃。
二是由張伯權本人,也是代表侯鏡如提出的“正面進攻塔山陣地”方案。說白了就是集中主力沿主要交通干線向塔山推進,通過占據地利優勢和炮火掩護,繼續攻擊塔山。
塔山戰役中國軍的兩套方案
以62軍軍長林偉儔為首的一部分將領主張按第一種方案執行,畢竟一連三天的進攻的確讓他感受到東野正面防御塔山陣地的決心和實力。不過,侯鏡如卻堅持勸說在場眾將采納并執行第二套方案,最終也確實是按他的計劃付諸實施的。
以至于幾個月后因天津戰役被俘而進入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改造的林偉儔,改造期間仍對侯鏡如的這一反常行為“念念不忘”。而事實上,他的直覺的確沒有錯。
侯鏡如早在黃埔時期便是我組織中的老黨員,也參加過南昌起義,只是后來因顧順章叛變而造成與組織失聯的事實,這在當時情況下也并非個例。基于這樣的歷史淵源,解放戰爭初期的北平地下工作者們便開始嘗試做通他適時起義的工作。
按照這個脈絡來分析,就不難理解侯鏡如執意采取第二套方案的必然性了。會上面對眾將,他可以美其名曰的解釋為因戰線過長造成“打得進去卻難打得出來”的局面,實際上篤定的卻是保存自己主力部隊92軍實力,為嗣后相機起義保留基本盤。
大革命時期的侯鏡如
因此,維持現狀、保存實力就成了侯鏡如當下的首選。自此之后,直至錦州城破的3天時間里,塔山前線的國軍進攻主力,就只剩羅奇率領有著“趙子龍師”之稱的獨立第95師孤軍作戰。
盡管在攻勢上依舊迅猛如初,但只要國軍整體上進攻計劃不作調整,整個遼沈戰役在戰略層面就還是東野占優勢。理解了這一層,也就大概能知道為何在塔山阻擊戰的危急關口,林總仍堅持總預備隊不動的決定了。
1948年10月15日凌晨,隨著錦州城被我軍完全攻克,位于塔山前線的炮火也稀稀落落、逐漸歸于平靜。從老蔣到衛立煌,再到東西對進的兩大兵團將領們都已清楚,即便此時打過塔山,于戰事全局而言也是無所裨益了……
遼沈戰役后,侯鏡如與林偉儔又相繼加入到平津戰役中來,但二人的命運軌跡卻又迥然不同。侯鏡如配合我軍順利完成北平和平解放后,又于同年8月在福州前線率部起義,隨后前往香港寓居。3年后,受周總理之邀,侯鏡如返回祖國大陸。
影視作品中的林偉儔
林偉儔在天津戰役中被俘,進入功德林改造12年后,于1961年被特赦。后經多方奔走查證,其本人“戰犯”身份于1986年被正式撤銷,也算是圓了自己多年來的夙愿。
回憶起昔日親身經歷的這場塔山戰役,林偉儔記憶猶新,言辭之間盡顯一種由衷折服與贊嘆:
“解放軍在塔山的陣地是如此完整。我環顧周圍,幾十里以內樹木很少,他們怎能在十多天的時間里,找到這樣多的木材,做出這樣的奇跡呢?這真是我們所不能想象的。”
或許,他又忽略了我軍對解放戰爭的另一種通俗但響徹的解釋:人民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