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眼光的焦點總是在不斷發生著改變,前幾年,俄烏沖突轟轟烈烈地開展,世界各國開始將眼光放在了這場看似會很快結束的戰場之上,后來中東地區的沖突再度激化,又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而到了近期,中美之間的沖突又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焦點。
其實中美兩國的關系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很早就變得十分微妙,雙方有過多次暗中較勁,但很少有誰在明面上出手,如今美國的做法無異于從多方面向中國宣戰,比如連續上漲的關稅以及對臺海事務的多次插手。
在很多人眼里,中美的競爭已經擺到了明面上,既然多方對立,那么雙方實力的對比無可避免,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運營,中美實力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俄國媒體說出了真實情況,就當前的情況而論,中國至少有兩項要比美國強大。
對華態度與局部切磋
正如很多人所說,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也意味著國際秩序的重構和動蕩,曾經在西方單極世界控制下的秩序將會逐步消散,終將有一股新興力量會崛起,東升西降似乎成為必然趨勢。
到2023年,這些東方國家已經占到了全球40%的GDP,西歐那些發達國家的比重明顯出現了下降,而在廣闊的亞洲地盤上,中國將是其中的核心力量,也是影響世界變局的關鍵性因素。
對于這種情況最為擔憂的自然是美國,或許是因為中國發展太過迅速,早從2017年開始,美國的對華態度就出現了顯著的轉變,在當年所頒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之中,直接將中國定義為修正主義國家,并且表示中國是對美國全球秩序的直接威脅。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講,雙方從這時開始已經走向了競爭,因為當時的美國政府已經明確表示不希望接觸中國或者與中國合作,反而是要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
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帶有針對性的政策越發明顯,尤其是到2018年,和中國的競爭已經被美國擺在最險要的位置,作為雙方國家競爭之根本,經濟和軍事上的對抗是基礎,但又不止局限于此,到了拜登政府主持政治的時候,雙方的競爭已經擴展到了科學技術領域。
從方法上著手,美國對中國的全面競爭和遏制首先集中在安全領域,所謂安全,其實就是指以印太地區為核心的軍事控制,早在21世紀的20年代,美國對中國的軍事關注度就在不斷提升,隨后還采取了一些斷然措施。
比如繼續拉攏其亞太地區的盟友,推進以軍事為主的多邊性合作,甚至是由美國直接插手,增強其在亞太地區合作國家的軍事力量,例如在韓國,菲律賓等地區的軍事部署,與日本的海軍軍事合作等。
其目的在于擴大亞洲地區某些國家的軍事力量,從而達到對中國進行防御的目的,當然這還不夠,美國還將北約的爪牙進一步擴大到亞洲,這就是其所謂的北約印太化,這也是美國戰略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同時還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
無論是所謂的拉攏,還是在其他國家的防御體系建設,實際上都是以美國為主導的,例如美國在韓國地區所安裝的中程導彈系統,韓國在實際上并沒有控制權,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國家和地區與此類似。
美國是世界上盟友最多的國家,所以一定會發揮自己的優勢,聯合他們對中國實施多邊封鎖,并利用固有的臺灣問題大做文章,以擴大美國軍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
不相上下的經濟實力
經濟領域的切磋是中美較量的第二招。
針對當前逆全球化的貿易形勢,美國的對華競爭政策采取了,根具保護主義色彩的手段,主要是在全球范圍內對中國實施的經濟打壓,以及在前沿科技產業對中國的遏制,這也成為近些年的熱門話題。
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在特朗普執政時期對中國的關稅壁壘,數據的連續飆升直接影響到了中美在多個領域的正常合作與貿易,這是美國對華的又一次挑釁,想要通過關稅來繼續推行美國的霸權主義,甚至想要通過這個手段來達成西方對華關系的共識。
不僅如此,以這場經濟較量為基礎,美國在高科技領域采取了更加嚴格的限制,比如推行以價值觀為導向的科技合作,構建所謂的民主科技聯盟,企圖以此來弱化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之中的角色。
在限制中國的同時,美國同樣在推動與歐洲,日本等國家之間的合作,并且以此形成技術壁壘,從而實現多方面對中國的壓制,但對于這樣的手段,當今的中國予以了最強有力的回應。
對于美方關稅的無底線提高,中國同樣提高了美國出口商品的關稅,并且與特朗普政府的述職保持一致,雙方此消彼長,最終的關稅數據已經擺脫了政策調整的現實,高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
在美國同等關稅政策的打壓之下,中國打出了強有力的組合拳,對應提高關稅的同時,直接限制美國企業在國內的商品流通,對于與臺灣地區存在非法合作的濰坊企業,直接關閉了所有的合作渠道。
而且就國內的狀況看,但凡在此時與美國站隊,一同對我國施壓的國家,將會被立刻中斷此前的合作與經濟往來,在中方如此強硬的手段之下,美國的損失似乎更加嚴重。
因為如今的美國坐收經濟全球化的紅利,其國內的產業鏈大多依靠世界范圍內的合作,如果失去了中國這一片大市場,那么國內的制造業可能會瞬間陷入低迷,進而引發通貨膨脹和經濟吃緊,如果沒有及時周轉,可能還會加劇國內矛盾。
所以說在經濟層面的較量,中美的實力差距不相上下,而經濟上的對抗,很有可能會釀成最終戰爭的結果,那么雙方如果真的打起來,又會存在哪些差距呢,俄羅斯媒體說出了實情,中國至少在兩方面擁有美國所無法企及的優勢。
中國獨屬的兩大優勢
對于中國而言,最顯著的一大優勢就是人口和兵員,從這一方面來講,美國所不具備的先天性優勢,在960萬k㎡的領土之上,我國大約有近14億的人口,如此龐大的基數之下,服役的軍隊數量在200萬左右,還不包括預備役部隊。
如果將預備役和民兵部隊完全結合在一起,那么我國能夠走上戰場的人員大約在800萬左右。
而在幾乎同等面積的領土之上,美國的可使用兵員僅有70萬,在數量上已經形成了巨大差距,雖然現代戰爭并不靠人海堆積,但歸根結底依然是人與人之間的較量,尤其是目前伴隨著軍隊素質的提升,單兵在戰場上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各國軍事實力進步到現在,中美之間的對拼已經不再是戰場之上的陣地和戰壕切磋,而是對各種先進武器的操作和使用,也就是說雙方如果開戰,那么中國將有多于美國數倍的軍隊部署到不同的領域參與作戰。
除了正面的武裝突擊之外,還包括敵后武裝滲透,高科技電子戰,遠距離火炮的使用,甚至是無人機集群等多層面的操控作戰,這同樣需要大量的人手,于中國而言也是一大優勢。
除此之外,中國的火炮才是戰爭最強有力的保證,相比于美國作為一個進口大國,中國的戰略資源存儲極其豐富,尤其是一些能夠廣泛運用于軍事的稀有金屬,都將成為未來戰場上出奇制勝的力量。
以金屬銻為例,它是用于制作目前世界最高水平炸藥的主要原材料,很多國家早從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究這項技術,雖然都有不同的成就,但受原材料的限制,并不能實現大范圍生產。
中國則不同,因為擁有豐富的銻礦石,即使不能對這種高殺傷力的烈性炸藥全軍配備,但也能夠訓練出一支殺傷力恐怖的獨特軍隊,依靠這高爆破的專屬炸藥給予敵軍重創。
另外我國各類火炮的數量也遠超美國,根據俄媒體所得出的全球火力指數統計顯示,我國當前擁有各類火炮大約7240門,包括牽引,自行和多管火箭炮,這些都是將來戰場上的大殺器。
而與此對應的,美國火炮數量還不到我國的1/3,更重要的是,即使是雙方火炮的數量相當,如果真拉上了戰場,美國或許也抽不出相應的軍隊成員來進行實際操控,所以中國才擁有真正的火力壓制,可以瞬間對某個精準點實現火力覆蓋。
美國方面則主要依靠空軍的協同,或許在幾十年前還能算作優勢,但是在同等發展的今天,這樣的優勢已經逐漸不存在了。
結語
這就是中美雙方劍拔弩張氣氛下的軍事差距,不僅是陸地裝備,我國在海軍方面相比于美國也具有獨特的優勢,無論是位于沖繩和關島的軍事基地,還是原本建立的第一島鏈,在我國先進的航母集群影響下,都不足以稱之為威脅。
參考文獻
[1]章漢亭.中國登陸艦編隊搭載兵員[J].當代海軍,2004,(01):2.
[2]何奇松,王彥博.中美構建國際太空秩序的博弈[J].國際論壇,2025,27(02):3-20+
155.DOI:10.13549/j.cnki.cn11-3959/d.2025.02.001.
[3]洪云鑫,黎開朗,華浩男.中美戰略博弈態勢下美日同盟的演進與轉向[J].東北亞學刊,2025,(02):56-77+
146.DOI:10.19498/j.cnki.dbyxk.2025.02.0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