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個場景:你駕駛車輛駛入高速,點擊屏幕開啟L3模式,隨后雙手離開方向盤,打開車載投影觀看一部電影。此時,系統自動識別前方ETC收費站并完成繳費,抵達目的地后,車輛自主尋找車位、跨層泊車,甚至自動充電……這并非科幻電影,而是華為乾崑ADS 4勾勒的“行車自由”圖景。
4月22日,華為乾崑智能技術大會在上海落地,ADS 4的發布不僅是一次技術迭代,更是一場對傳統駕駛邏輯的顛覆。正如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所言:“能超越ADS的只有ADS自己。”
二、技術深潛:ADS 4的“四大破壁”
1. 架構革命:從“人教AI”到“AI教AI”
ADS 4的核心在于WEWA架構——云端“世界引擎”與車端“世界行為模型”的協同。云端通過擴散生成模型,模擬人類司機極少遭遇的“鬼探頭”“前車急剎”等極端場景,生成數據量是真實世界的1000倍。這種“AI訓練AI”的模式,讓系統具備“預見性駕駛”能力,端到端時延降低50%,無效變道減少20%,重剎率下降30%。
2. 安全升維:五重防護網,讓危險“無機可乘”
ADS 4搭載的CAS 4.0全維防碰撞系統,以“全時速、全方向、全目標、全天候、全場景”為設計邏輯。例如:
- 前向AEB:4-150km/h生效,覆蓋從擁堵緩行到高速疾馳的極端場景;
- 側向防碰撞:30-130km/h響應,精準識別護欄、異形障礙物;
- 爆胎穩定控制:130km/h時速下爆胎仍可穩定行駛,改寫傳統安全邊界。
3. 體驗躍遷:從“功能點”到“全鏈路”
ADS 4的車位到車位P2P 2.0與泊車代駕VPD 2.0,打通了行車與泊車的“最后一公里”:
- 跨層泊車:支持地下停車場多樓層自主通行;
- 代客充電:車輛自動駛入充電樁,充滿后駛離;
- 50萬停車場覆蓋:2025年6月前實現規模化落地。
4. 產業共振:L3商用落地,生態卡位戰打響
ADS 4推出四大版本(基礎版至旗艦版),其中Ultra旗艦版支持高速L3,已通過6億公里云端仿真驗證。華為聯合11家車企(廣汽、上汽、賽力斯等)共建生態,預計2025年城區智駕搭載量達400萬輛,3年內突破2700萬輛。
MoLA架構:讓車機“通人性”
全新混合大模型Agent架構,整合通用大模型與垂域能力,實現:
- 語音交互:模糊語義識別成功率85%,支持“專業問診式”故障反饋;
- 聲學革命:43揚聲器+自適應聲場,降噪6-8dBA,打造“移動圖書館”;
- 視覺突破:AI畫質引擎將720P視頻增強至1440P,百萬像素車燈投射百英寸彩幕[^發布會內容]。
四、爭議與思考:L3的“信任危機”與華為的答卷
盡管ADS 4技術亮眼,但L3落地的挑戰不容忽視:
- 法規滯后:國內L3認證標準尚未完善,責任劃分模糊;
- 用戶心理:如何說服消費者在關鍵時刻“信任機器”?
- 極端場景:99%的順暢易得,1%的“難例”仍是生死考驗。
華為的應對策略:
- 安全冗余: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視覺的多模態感知,杜絕單一傳感器失效;
- 生態共治:聯合11家車企發起“安全倡議”,推動行業標準建設[^發布會內容]。
五、結語:智能駕駛的“中國方案”
華為乾崑ADS 4的發布,不僅是技術實力的展現,更是中國智能汽車產業從“跟隨”到“引領”的轉折點。靳玉志透露,華為車BU年研發投入超100億元,8000名工程師持續攻堅——這背后,是華為對“技術扎根”的執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