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濟各教皇于4月21日逝世,享年88歲。
文丨胡毓堃
編輯丨漆菲
當地時間4月21日清晨,羅馬天主教第266任教皇方濟各去世,享年88歲。他去世前一日恰逢天主教復活節,當日曾短暫露面發表節日祝福、呼吁加沙停火,并會見了來訪的美國副總統萬斯。
◆去世前一天,方濟各會見美國副總統萬斯。
進入2025年以來,關于方濟各健康欠佳乃至病危的消息多次傳出,而他堅持履職直到生命最后時刻。梵蒂岡4月21日發表聲明說,方濟各的死因為腦中風和心臟驟停。根據梵蒂岡衛生主管阿坎杰利發布的死亡證明,方濟各因中風而陷入昏迷,隨后出現不可逆的心力衰竭。死亡證明還顯示,他患有此前未知的2型糖尿病。
作為1200多年來第一位出自耶穌會、來自美洲、生長于歐洲之外的教皇,方濟各在2013年當選之時就預示了變革的到來。12年的教皇生涯,他偏向憐憫、包容、進步的立場,頒布多項教廷改革措施,一方面不乏爭議,另一方面也重塑了天主教的形象。
◆4月21日,菲律賓馬尼拉,當地基督徒為去世的方濟各點燃蠟燭。
路透社評論稱,方濟各比任何前任都更能改變現代教皇的面貌,他摒棄了大部分的浮夸和特權,試圖讓天主教會更具包容性、更少評判性,這也讓他成為懷念傳統過去的保守派的敵人。
值得一提的是,方濟各任內,中國和梵蒂岡恢復了官方層面的雙邊接觸,2018年達成關于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并三次延期,推動了雙邊關系改善,他本人更直言,“中國是一個愿望”。可以說,方濟各在進步主義浪潮中成為“開明派”教皇,又在時代風潮激變的當下告別。
去世前仍在呼吁世界和平
在任期間,方濟各的健康狀況總體良好。2021年,他接受了腸道手術,恢復良好,但一年后,膝蓋問題困擾著他。今年2月,方濟各因支氣管炎、雙側肺炎住院超過38天,導致“長期哮喘型呼吸危機”,兩度瀕臨死亡。此刻,外界已經對他的離世做好了心理準備。
方濟各去世的消息是由羅馬教廷總司庫凱文·法雷爾(Kevin Ferrell)樞機在教皇居所圣瑪爾大之家宣讀的。據法雷爾所說,方濟各逝世于當地時間4月21日早上7點35分,而“他的一生都在為主和教會服務”。
◆4月21日,法雷爾樞機宣布教皇去世的消息。
方濟各的確履行其職責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他去世前一天(4月20日)恰逢天主教重要節日復活節,他按慣例訪問了羅馬市中心的一所監獄,會見了約70名囚犯,只是這一次沒有進行傳統的洗腳儀式(模仿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涵義)。
此時他的健康狀況早已欠佳、出院還不足1個月,醫生團隊原本為他安排了兩個月的休養期,但他依然不顧醫囑。
訪問結束后,被記者問及當下的感受時,方濟各氣喘吁吁地回答:“我正在盡我所能地度過復活節。”同一天,他于正午12點出現在圣彼得大教堂的陽臺上,向前來做禮拜的信徒和人群揮手致意。
由助手宣讀的祝福信件,體現了方濟各對現實問題的關心:“我想到了加沙人民,特別是那里的基督徒群體……我呼吁交戰各方:發起停火、釋放人質、幫助那些渴望未來和平的饑餓民眾”,“希望基督為受到戰火摧殘的烏克蘭送上復活節的和平禮物,鼓勵相關各方都致力于實現公正、持久和平的努力”。
這封信件還提到了也門、敘利亞,高加索地區的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非洲的薩赫勒地區、東非、蘇丹和南蘇丹、剛果(金),幾乎覆蓋了全球所有沖突地區,“和平”作為關鍵詞貫穿始終。之后他坐上教皇專車,在熱烈的氛圍中來到圣彼得廣場,并為新生兒祈福。
4月20日上午,他還會見了來訪的美國副總統萬斯,并讓助手送給后者三顆復活節巧克力大彩蛋,作為給萬斯三個孩子的禮物,還送了一條梵蒂岡領帶和天主教念珠。萬斯對方濟各說道:“我知道你最近身體不太好,但我很高興看到你身體好轉了。”梵蒂岡方面表示,兩人短暫會晤了幾分鐘,互致復活節問候。
沒想到,萬斯成了方濟各會見的最后一位外國政要。“剛剛得知教皇方濟各去世的消息,我的心與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愛他的教徒們同在。”萬斯4月22日在社交平臺X上寫道,“盡管他當時顯然病重,但昨天見到他時我仍感到欣慰。愿天主使他的靈魂安息。”
諷刺的是,此次會面的兩個月前,方濟各曾和特朗普政府“隔空交火”,他批評了后者的移民政策,以及大幅度削減對外援助和福利等計劃。
早在1月19日,距離特朗普宣誓就職幾小時前,方濟各通過一家意大利電視臺發表聲明稱,美國大規模驅逐非法移民的做法是“可恥的”。2月初,他罕見地向美國天主教主教們發出公開信,稱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將會“糟糕地結束”,并駁斥了萬斯用中世紀天主教教義為其政策辯護的做法。
不過,特朗普沒有對教皇“睚眥必報”。方濟各去世后,他在旗下社交平臺寫道:“方濟各教皇安息!愿上帝保佑他和所有愛他的人!”特朗普還宣布全美所有公共建筑、軍事設施和美國使領館等均降半旗志哀,直至方濟各的遺體下葬。
◆2017年5月,方濟各會見來訪的美國總統特朗普。
成為“只有一個肺”的教皇
方濟各本名豪爾赫·馬里奧·貝戈利奧,1936年12月17日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他的父母都是意大利裔,其家庭為躲避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統治于1929年移民阿根廷。作為家中長子,他在小學六年級就進入了當地天主教慈幼會學校,與天主教有了交集。
◆方濟各過世后,在他的家鄉阿根廷,人們紛紛表示哀悼。
盡管“混過社會”(做過夜總會保鏢和清潔工)、學了技術(中學時就讀于工業技術學校,拿到化學技術員文憑),但他在17歲時因一次教堂告解活動而立誓要成為神父。
21歲時,貝戈利奧因診斷出胸膜炎而切除左肺大部分組織,由此成為日后美國《時代》周刊筆下首位“只有一個肺”的教皇,也為他如今的患病埋下伏筆。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神學院學習三年后,1958年3月,貝戈利奧正式加入天主教耶穌會,成為見習修士。盡管因在叔叔的婚禮上邂逅一位美麗女孩,讓他一度對宗教生涯產生動搖,但他還是選擇了做“必須保持獨身”的神父。1960年3月12日,他在耶穌會“轉正”。
◆1966年的貝戈利奧。
或許因為這段經歷,后來成為教皇的他對神父“獨身制”的態度有所松動。盡管沒有正式廢除,但他不止一次表示:獨身規定不同于授予圣職,并非永恒不變,也不是“信仰”,而是可以修改的“紀律”。
加入耶穌會后,貝戈利奧在南美和西班牙完成了神學學習和培訓,還攻讀了
哲學、教授文學和心理學,并持續晉升。2001年,他被時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冊封為樞機主教,從而進入羅馬教廷。
隨著知名度的提高,貝戈利奧的個人特質與爭議逐漸為公眾所知。一方面,他樹立了低調節儉的形象,摒棄了高級神職人員擁有的特權,例如出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和飛機經濟艙,住在簡樸的公寓中。
另一方面,他在阿根廷右翼軍政府時期晉升為高級神職人員,但被指責為沒有充分反對軍政府統治,還被指控與“骯臟戰爭”(1974年至1983年,軍政府對游擊隊和異見人士進行大規模鎮壓,造成2.2萬至3萬人死亡或失蹤)期間軍方綁架神父事件有牽連。
對此貝戈利奧矢口否認,解釋自己沒有公開發聲是因為“形勢過于復雜”。同一時期,解放神學(主張關注公平正義、解放被壓迫者)在拉美天主教界興起,遵循傳統的貝戈利奧被指責為對此缺乏興趣,因此與耶穌會部分同僚產生裂痕。
2013年2月11日,時任教皇本篤十六世宣布因“身體原因”退位。低調謙遜的貝戈利奧于3月13日當選教皇。相比于改革派支持的那些大熱門,虔誠、溫和、富有管理技巧、關心窮人和弱勢群體的特質讓貝戈利奧脫穎而出。
◆2007年1月,時任教皇本篤十六世與貝戈利奧樞機會面。
時任巴黎總主教安德烈·萬特魯瓦評價說:“選擇貝戈利奧意味著我們選擇了一個身居教廷體系以外的人,原因在于他布道和事奉的經歷……他不是意大利體系的一部分,但由于他的文化和背景,又能為意大利體系所接受。如果有機會讓一個人來公平地介入目前的情況,他將是做得最好的人。”
◆2013年,方濟各當選教皇后在圣彼得大教堂前向人群揮手致意。
彼時的梵蒂岡,面臨腐敗、混亂等問題,系列虐童丑聞更是重創教廷形象。此刻登場的方濟各創下多個“第一”——除了只有一個肺,他還是1200多年來第一位出自耶穌會、來自美洲和南半球、生長于歐洲之外、并以“方濟各”為名的教皇——這個名號的靈感源于亞西西的圣方濟各,圣方濟各放棄了財富,選擇過著清貧的生活。
“建立一個為窮人服務的教會”
從當選教皇那一刻起,方濟各便從系列改革、公開言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表明自己的與眾不同。
與樞機主教們會面時,他并未端坐于教皇寶座,而是站立與他們交談。他拒絕搭乘教皇專車,而是與其他樞機主教共乘大巴車返回住所——方濟各是繼庇護十世(1914年去世)后第一位沒有入住正式官邸宗座宮的教皇,而是住在類似招待所性質的圣瑪爾大之家的兩居室里。
方濟各也拒絕前任們所穿的紅色豪華“漁夫鞋”,而保留了自己一貫的樸素黑鞋,戴著20美元的塑料手表。他在第一次會見記者時說:“我多么希望建立一個貧窮的、為窮人服務的教會。”
他通過廣泛的改革措施和在公共輿論中持續發聲,加深了自己在外界眼中進步、開明的形象。他于2022年3月頒布了教廷憲章《福音傳播》,正式啟動教廷機構改革,不僅為臃腫的機構“瘦身”,還確立了“傳教高于教義”的重大原則調整,并允許普通教徒(包括女性)在梵蒂岡擔任機構要職。在他任內,女性擔任高級職務的人數比以往任何一位教皇都多。
與之相對的是進一步的財務透明和反腐措施。2014年教廷成立經濟秘書處,監督教廷和梵蒂岡的所有經濟活動,定期向教皇提交審計報告。梵蒂岡銀行超過5000個存疑賬戶遭到清理,還設立外部審計機構,并加入了歐洲理事會評估反洗錢措施特設專家委員會。
2023年底,方濟各的前顧問、意大利籍樞機主教安杰洛·貝丘(Angelo Becciu)因挪用公款、濫用職權等財務犯罪行為被梵蒂岡法庭判處五年半監禁,成為有史以來遭受處罰的級別最高的神職人員,表明方濟各領導的教廷對打擊腐敗和財務犯罪問題“上不封頂”的態度。
面對性侵、虐待兒童等焦點問題,方濟各上任后不久便建立由九位樞機組成的C9委員會,監察教會運作情況,并建立保護未成年人專門委員會,旨在解決教會內部的性侵問題。
2018年,教廷駐美國大使卡洛·瑪利亞·維加諾總主教以11頁的公開信施壓教廷。對此,方濟各2019年頒布、2023年修訂《你們是世界的光》(Vos Estis Lux Mundi)手諭,為打擊性侵、暴力、濫權行為制定了新的法律框架,確立了主教問責制,建立教會系統的義務舉報機制,保護未成年人和弱勢群體的權利。
◆2015年,方濟各在美國國會發表講話,他是第一位這么做的教皇。
在涉及性少數群體(LGBTQ+)的問題上,方濟各也屢次釋放開放態度,如2013年關于同性戀神父的反問“我有什么資格評判”,令同性伴侶和自由主義者感到振奮。對于將同性戀有罪化、刑事化的現象,方濟各強烈反對,認為針對性少數群體的法律是“不正義的”。
2023年12月,教廷發布《懇求的信賴》(Fiducia Supplicans)聲明,允許神父有條件地為同性伴侶舉行祝福儀式(即不涉及民事結合或婚禮,不屬于天主教正規教會儀式)。在方濟各時代,性少數天主教徒群體認為自己的能見度和受尊重程度均獲得提升。
另一大重要變革在于教會文化。2015年,方濟各在紀念世界主教會議成立50周年之際反思了教會“眾議精神”(Synodality)的應有之義和構成,提出“一個傾聽的教會”理念,無論主教、神父還是普通教徒,都應彼此傾聽。這一觀念層面的變革,使得女性、年輕人、邊緣化的天主教徒群體獲得了更大話語權,教廷還邀請數百萬神職人員、普通教徒就教廷的未來發表看法。
◆2019年3月,方濟各訪問阿聯酋。他也是訪問阿拉伯半島的第一位羅馬教皇。
至于方濟各對現實世界的關懷,更是數不勝數:他關注環保問題,認為環境正義也是道德和精神問題;推動跨宗教對話,在2019年和穆斯林長老會主席、埃及艾資哈爾大學大伊瑪目艾哈邁德·塔耶布簽署《人類博愛文件》;憑借西班牙語優勢為美國和古巴的歷史性和解發揮調節作用;為熱點地區的沖突持續發聲;2023年曾以87歲高齡前往南蘇丹進行朝圣之旅,請求當地領導人結束沖突……
◆2019年4月,方濟各對南蘇丹領導人行吻足禮,為該國懇求和平。
自2022年2月俄烏戰事爆發以來,他幾乎每次露面都呼吁和平,每周至少兩次。這場沖突導致梵蒂岡與俄羅斯東正教的關系跌至新低,當時方濟各表示,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基里爾不應表現得像“普京的祭壇男孩”。
加沙問題也是他的一塊“心病”——過去一年多,他多次呼吁釋放被哈馬斯武裝分子劫持的人質,但近來加大了對以色列軍事行動的批評。
誠然,無論教廷改革還是對現實問題的評論,方濟各的言行不乏爭議——至少“左翼教皇”的評價意味著他的改革觸動了保守派的神經。2023年1月有消息稱,已故澳大利亞樞機主教喬治·佩爾 (George Pell) 曾在2022年撰寫了一份匿名備忘錄,譴責方濟各的教皇任期是一場“災難”。
另一方面,方濟各也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派”,他在堅持教義傳統立場的問題上與耶穌會保持一致:對安樂死、死刑、墮胎、避孕、同性婚姻“毫不妥協”,無意修改教義,也沒有顛覆傳統教會架構。
方濟各不是天主教的“革命者”,維護教義和傳統的“紅線”是他從未改變的使命。但在時代潮流變化之際接掌教皇,意味著他必須讓天主教會適應新世界,維護、改善天主教會的形象,團結14億教徒。對教義問題保持“中庸”,與世俗世界對話呈現開明,體現出方濟各的核心信念:“教會是(弱勢群體)的野外醫院——它應該治療,而非懲罰。”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方濟各在空無一人的梵蒂岡圣彼得廣場發表演講,呼吁世界各國團結起來。
“對我來說,中國是一個‘愿望’”
方濟各去世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4月22日下午的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對方濟各教皇去世表示哀悼。他提到,近年來,中國和梵蒂岡保持建設性接觸,開展了有益的交往。中方愿同梵方共同努力,推動中梵關系持續改善。
2013年3月方濟各當選教皇時,中國外交部回應說,我們對阿根廷大主教貝戈利奧當選新任教皇表示祝賀,并希望梵方采取靈活務實的態度,以實際行動為改善中梵關系創造條件。事實證明,方濟各在位12年,中梵關系走向持續改善。
2014年8月,77歲的方濟各首次訪問亞洲,其中包括韓國。更受外界關注的是,方濟各乘坐的專機被允許飛越中國領空,他亦按慣例向飛經國家領導人和人民發送問候電報。此舉被視為中梵關系的一個積極信號。
而在2016年12月27日,中國國家宗教局局長王作安表示,中國愿在相關原則基礎上與梵蒂岡進行建設性對話,縮小分歧,擴大共識,推動關系改善。這被外界視為又一個積極信號。
2018年,中梵圍繞雙邊關系的一大主要障礙——“主教任命”問題取得實質性突破。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王超同梵蒂岡代表團團長、教廷與各國關系部副部長卡米萊利9月22日在北京舉行會談,并簽署《中梵雙方關于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
2020年10月22日,外交部發言人披露,當日中國同梵蒂岡經友好協商,決定將《關于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延期兩年。在回答有關中梵是否正在討論未來建交問題的提問時,發言人說,臨時性協議延期延續了中梵關系改善的勢頭。
而在2022年和2024年,關于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又兩度延期,特別是2024年10月22日,兩國決定將協議再延期四年(此前都是延期兩年)。外交部發言人指出,“中梵雙方均對協議執行的成效予以積極評價。經友好協商,雙方決定將協議再延期4年,雙方將本著建設性精神保持接談,持續推進中梵關系改善。”
2023年9月,方濟各再訪亞洲,此刻飛越中國領空、發送問候電報已不再是重磅新聞。外交部發言人當時說,梵方的祝福體現了友好和善意。之后方濟各派出烏克蘭問題特使瑪竇·祖皮樞機訪華,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同他舉行會見,兩人就烏克蘭問題局勢、和談進程交換意見。
可以說,中梵關系的突破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公認,離不開雙方的共同努力。方濟各曾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說:“對我來說,中國是一個‘愿望’……這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我敬仰中國,尊重中國。我相信對于教會來說,中國是一個承諾和希望。合作是可以實現的,尤其在沖突問題上。”2016年接受香港《亞洲時報》采訪時,方濟各再度呼吁世界不要害怕中國的崛起,還說,“畏懼永遠不是良策”。
正由于方濟各堅持了上述理念,才有了中梵關系的改善。在他去世后,兩國關系如何發展,有待于未來教皇的態度與作為。
新教皇能否繼承他的遺產?
方濟各出身平凡,一生低調簡樸、關注窮人和弱勢群體,去世安葬亦拒絕了教皇特權。根據他2022年6月29日起草、梵蒂岡最新公布的遺囑,方濟各提出將自己安葬于羅馬圣母大殿(而非多數教皇安葬的圣彼得大教堂)。由此,他成為1903年以來第一位安葬于梵蒂岡之外的教皇。
按規定,他去世后將舉行為期九天的哀悼禮拜,即“九日追思禮”,葬禮將在去世后的第四日或第六日舉行。根據方濟各的遺囑,他的墓穴將埋于地下,墳墓不做裝飾,墓碑上只留下“Franciscus”(“方濟各”拉丁語)的名字——他不希望在碑文中宣揚自己擔任教皇的事實。安葬費用亦由他生前籌集的款項負擔。
方濟各去世后,其繼任者人選受到廣泛關注。羅馬天主教會將依循傳統,由樞機團召開秘密會議,在梵蒂岡的西斯汀小堂投票選出新教皇。
按照教會法,秘密會議將在教皇職位空缺后的15天至20天內(即5月6日至11日)召開,屆時所有80歲以下的樞機主教將齊聚梵蒂岡。參照此前本篤十六世和方濟各都是兩天內選出的先例,預計5月中上旬新教皇即可產生。
目前的候選人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立場上分屬保守、改革等派別。其中的最大熱門是來自菲律賓的路易斯·安東尼奧·塔格萊樞機。他擔任羅馬教廷萬民福音部部長,因同樣關注社會正義和邊緣化群體,被稱為“亞洲方濟各”。如若他當選,將出現第一位亞洲籍天主教教皇,也體現出天主教在亞洲影響力的增長。
◆新教皇的潛在人選,二排左一為塔格萊。
站在天主教歐洲派的立場,兩位意大利籍樞機——梵蒂岡國務卿彼得羅·帕羅林、烏克蘭問題特使瑪竇·祖皮——更符合他們的期待。前者管理梵蒂岡行政和教皇樞密事務,以嫻熟的外交技巧和溫和派立場著稱;后者近年來在國際事務中彰顯自己的重要角色,同樣致力于對話、對性少數群體也十分開明。二人無論誰當選,都被視為方濟各政策的延續。
來自匈牙利的彼得·埃爾德樞機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對婚姻等議題和教義的主張持保守態度,不贊成方濟各的開放政策。與他相似的還有美國的雷蒙德·伯克樞機,以及兩位來自非洲的“黑馬”——加納的彼得·圖克森樞機和剛果的弗里多林·安邦戈樞機。其中一旦有人當選教皇,預計將帶領教廷走向不同于方濟各時代的方向。
如今,有資格參加選舉的135名樞機主教中有108人是方濟各直接任命的。這增加了他的繼任者延續其進步政策的可能性。一些專家預測,繼任者將更加溫和,更少引發分裂。
不少人認為,菲律賓人塔格萊是最有可能的勝出者。除了與方濟各類似的個人特質與立場,以及在教廷擔任要職的經歷,他還有著極強的“全球號召力”,特別是在天主教發展迅速的“全球南方”國家。有消息稱,方濟各任命的108位樞機主教中,很多人支持塔格萊當選。
不可忽視的是,方濟各任內的成就和其廣為傳頌的形象,離不開他的成長經歷、個人情懷,也離不開他當選教皇所處的時代。面對進步主義風起云涌,方濟各努力在維系宗教傳統和改善公共形象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方濟各離世之際,世界呈現出撕裂與對立、保守思潮來世洶洶。這預示著新教皇將迎來與12年前截然不同的挑戰。他將如何適應時代之變,更好地團結、引領14億教徒?我們拭目以待。(作者系國際政治專欄作家、中國翻譯協會會員)
排版 / 朱若晚
方濟各教皇安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