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老白第83篇原創筆記
前言
剛才,朋友圈刷到家里長輩的旅游照片,順手點了個贊。
想起過年聚餐時,那位長輩說:“退休10年,去過40多個國家,也算是見了世面,開了眼界。”
同輩們恭維,小輩們羨慕時,他指著身上的沖鋒衣logo自嘲:“沒什么大不了,說來不怕笑話,我退休金還沒老伴多呢。”
不知為何,突然想起范仲淹在《岳陽樓記》寫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深深覺得,真正的見過世面,不是物質堆砌的眼界,而是:
看遍浮華,仍能保持內心的寧靜;歷經起伏,依舊守住靈魂的從容。
01 在俗世中,修一顆清心
8年前,單位招聘了一批新人,其中有個“蟹二代”。混熟之后,他開始讓辦公室逐漸彌漫金錢的味道。
比如,他會時不時問同事:
“猜我這件貂多少錢?18萬,不過一點都不保暖。”
“你知道嗎?昨晚和朋友吃頓飯花了我3萬。”
“工資咋這么少?都不夠我加油,你們日子怎么過的?”
同事們避之不及,他卻樂此不疲。
終于,一個小伙忍無可忍,一腳踹癟了他那臺價值百萬的座駕車門,倆人因此雙雙被處分。
會議上,一把手批評他們的不理智行為后,也對所有人提出忠告。其中有段話我記憶猶新,大意是:
“無論物質條件豐富還是勤儉,也不過一日三餐,兩米的床。成年人如果還注重攀比這些外物,層次永遠高不到哪去。”
而我也明白了:
真正的奢侈品不是琳瑯滿目的商品,而是在繁花迷眼時,依然堅定的一顆清心。
02 在低谷時,養一分靜氣
蘇軾曾在出游遭遇風雨時寫道: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正是這份豁達,讓他在經歷三起三落后,仍能在困頓中活出滋味。
有讀者問過我:在人生低谷時怎么才能讓自己不那么憋屈?
我不是心理學家,只能分享一個小故事,告訴他:學會放下。
一位老僧,帶著小徒弟下山游歷。
旅途中,他們遇到了一位妙齡女子,被一條湍急的溪流擋住了去路。權衡之后,老僧背著女子趟過溪流。
分別后,小徒弟問:“師傅,您剛才那樣做,算不算是犯了戒?”
老僧語重心長的說:“心是直的,行為就是善的。而且,我已經放下了,你為什么還放不下?”
在我看來,無論過往是一路輝煌還是歷經滄桑,遭遇低谷時,自怨自艾毫無意義。
唯有先學會放下,靜下心提煉成功經驗,汲取失敗教訓,養出一分靜氣,才有把挫折轉化為契機的底氣。
03 在喧囂中,守一方凈土
有人說:“現代人的焦慮,一半來源于比較,一半來源于物欲。”
我覺得,還有一點:過于追求認可,無論對人對己。
卡耐基在著作中分享過經歷。
在一場宴會上,同桌賓客講了個幽默故事,并引用哲學名言作為結尾。
卡耐基發現賓客引用名言時,記錯了出處,便出言糾正,賓客卻堅持己見。兩人爭論時,卡耐基想請好友甘蒙德做裁判。
沒想到,甘蒙德卻說那位賓客是對的,制止了卡耐基還想說下去的沖動。
宴會結束后,卡耐基仍然不解,追問原因時,甘蒙德說:
“他只是同桌吃飯的客人,并沒有征求你的意見,你為什么非要指責他?讓他丟丑,對你有什么好處?”
這段經歷,讓卡耐基掌握人際關系的處理技巧,也讓我更明白《論語》中的那句:君子和而不同。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不會過于在意別人的評價,也不會強求別人與自己契合。既能守住自己的觀念,也能容下別人的參差。
寫在最后
昨天,手機提醒:某品牌贈送的2張干洗券即將過期,請盡快使用。
看著衣柜里去年洗后從未穿過,套著防塵罩的那件外套,我沉默不語。
畢竟,相比被服裝包裹的皮囊,如今更在意智慧對靈魂的滋養。
也愿你我都能明白:
世界再大,大不過寵辱不驚的胸懷;風景再美,美不過堅如磐石的初心。
共勉~
感謝你讀到這里,想必我的文字讓你有所感觸。
歡迎你點個關注,讓老白有機會見證你的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