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22日,知名籃球評論員楊毅在一檔體育談話節目中對中國乒乓球運動員王楚欽的現狀提出犀利觀點,引發廣泛討論
他指出:雖然王楚欽的粉絲量,是國乒過去60年里最多的,雖然王楚欽長期占據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卻尚未在奧運會、世乒賽、世界杯三大賽事中奪得單打冠軍,這一現象若放在過去的乒乓球評價體系中“幾乎不可能發生”,楊毅認為,王楚欽的高積分得益于WTT商業賽事體系的積分規則,而社交媒體時代的流量效應進一步放大了他的粉絲影響力,然而大賽成績才是硬道理,很多人誤以為王楚欽就是頂尖水平!那么楊毅這段話,不出所料,引發了巨大風波
國際乒聯自2021年推動WTT賽事體系改革后,乒乓球職業化進程加速,WTT將賽事分為大滿貫、冠軍賽、球星挑戰賽等不同級別,積分權重向高頻次、高獎金的商業賽事傾斜,例如,新加坡大滿貫單打冠軍可獲得2000積分,與奧運會、世乒賽同級,但每年舉辦4次,遠高于傳統三大賽的舉辦頻率,這一機制下,頻繁參賽的選手更容易積累積分,王楚欽在2023年參加114場國際比賽,2024年增至109場,遠超樊振東等老將的參賽量,成為其登頂世界排名的重要支撐;然而,這種“以賽代練”的模式也引發爭議,楊毅指出,過去的中國乒乓球隊更注重三大賽的“含金量”,例如馬龍、張繼科、樊振東等選手均在三大賽中證明實力后才登頂世界第一,而如今,WTT商業賽的密集安排讓年輕選手通過高頻次參賽快速提升排名,但“大賽抗壓能力”仍需時間檢驗
王楚欽的粉絲數量在中國乒乓球隊歷史上堪稱現象級,巴黎奧運會后,他的抖音粉絲數突破966萬,截至目前為1100萬,而微博截至目前為878萬,與搭檔孫穎莎的“莎頭組合”更成為社交平臺頂流,楊毅分析,這種高人氣既源于其賽場表現(如混雙金牌),也得益于社交媒體時代的傳播效應:“過去球迷只能寫信,如今彈幕、直播、短視頻讓互動更直接,運動員的個性魅力被無限放大”,但流量與競技成績的錯位也帶來質疑,例如,王楚欽在2025年澳門世界杯半決賽中不敵巴西選手雨果,再次錯失三大賽單打冠軍,部分觀眾認為,商業賽的積分優勢掩蓋了其大賽穩定性不足的問題,而粉絲的狂熱支持可能模糊公眾對運動員實力的客觀認知
楊毅的觀點折射出體育評價體系的歷史張力,在傳統視角下,三大賽冠軍是衡量選手統治力的核心標尺,例如,樊振東在巴黎奧運會實現“超級大滿貫”,即便因退賽頻繁導致排名下滑,仍被視為男乒領軍人物,而WTT體系更強調職業化與商業價值,通過高額獎金和密集賽程吸引全球選手參與,客觀上推動了乒乓球的全球化,但也讓“世界第一”的含金量面臨新爭議,值得注意的是,國際乒聯的排名規則本身并非靜態,2024年,樊振東與陳夢因不滿WTT“不參賽就罰款”的強制規定退出排名,暴露出職業化與運動員權益保障的沖突,這進一步說明,當代乒乓球的競爭已超越單純的技術比拼,而是積分規則、商業利益與競技傳統多方博弈的結果
王楚欽的案例既是時代產物,也是體育產業發展的縮影,商業賽事與社交媒體的結合,確實為運動員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讓更多人關注乒乓球運動,例如,WTT賽事通過高額獎金和娛樂化包裝,成功吸引年輕觀眾,助力乒乓球打破“小眾”印象;然而不可否定的是,競技體育的核心仍是“成績說話”,三大賽的獨特地位,源于其歷史積淀與競技強度,例如奧運會四年一屆的稀缺性、世乒賽世界杯的含金量,這些是商業賽事難以復制的,對王楚欽而言,積累積分登頂世界第一固然值得肯定,但若想真正比肩前輩,仍需在三大賽單打中突破自我
未來,乒乓球運動或許需要在職業化與競技傳統之間尋找平衡,一方面,WTT賽事可優化賽程安排,避免選手疲于奔命;另一方面,公眾也需理性看待排名與流量的關系,既包容新時代的多元評價,也堅守對“大滿貫”價值的尊重,對24歲的王楚欽來說,他的職業生涯仍處于上升期,三大賽的突破,我相信只是時間問題!楊毅的點評與其說是對王楚欽的批評,不如說是對乒乓球運動變遷的反思,當商業邏輯深度介入競技體育,如何平衡積分規則、運動員成長與觀眾期待,將成為乒乓球運動持續發展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