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孫淑玉 通訊員 李成修 李添祎 李凌峰
近日,煙臺毓璜頂醫院萊山院區創傷骨科史鵬主任團隊,依托醫院成熟的創傷中心建設體系與先進的創傷骨科微創治療技術,成功為一名高齡且患有升主動脈瘤等復雜基礎疾病的患者,實施了股骨轉子間骨折微創復位內固定術,突破了高齡、多臟器功能衰退及血管瘤體脆弱等多重難題,為復雜基礎疾病患者骨傷治療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選擇。
患者劉老太今年82歲,因意外跌倒導致右側髖部劇烈疼痛,被緊急送往醫院。經詳細檢查診斷,劉老太被診斷為右側股骨轉子間骨折,同時還患有直徑達7.6cm的升主動脈瘤、冠心病等嚴重基礎疾病。復雜的病情使得手術風險極高,傳統手術方式極有可能引發動脈瘤破裂、心肺功能衰竭等致命風險,此類情況在臨床上通常被視為手術“禁區”。此前,劉老太及其家屬輾轉多家醫院求治,均因手術風險過大而未能獲得手術機會,最終來到煙臺毓璜頂醫院萊山院區急診創傷骨科門診。接診醫師迅速啟動創傷中心救治流程,經初步病情評估后,將劉老太收治入院。
史鵬(左)團隊診查患者病情
面對這一棘手病例,史鵬認為需著重解決兩大核心矛盾:一是如何在確保全面術前基礎病情評估的同時,盡可能縮短術前等待時間并盡早實施手術;二是怎樣規范圍手術期管理,保障患者能夠安全開展早期功能鍛煉。為此,他迅速聯合心外科、心內科、麻醉科、重癥康復醫學科等多學科專家,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深入的術前評估。經反復研討,團隊最終決定采用微創技術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機體應激反應,減少圍手術期心肺腦等重要臟器意外事件的發生。同時,通過精準骨折固定技術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并制定涵蓋多模式疼痛管理、血流動力學監測調控以及營養支持等在內的周密圍手術期管理方案。
史鵬(中)團隊正在手術
手術當日,史鵬團隊與麻醉科緊密配合,在術中實施精準麻醉管理,運用先進設備實時動態監測動脈瘤形態及血流動力學變化,全力維持患者血壓穩定。手術過程中,團隊借助骨科牽引床及C型臂透視設備,僅通過6個不足2cm的微小切口,順利完成骨折復位及髓內釘內固定操作。整臺手術僅耗時40分鐘,出血量約20ml,展現出高超的微創技術水平。
術后,煙臺毓璜頂醫院創傷骨科聯合心外科、心內科等相關科室,開展多學科協作管理,對劉老太血壓、血常規等指標進行持續嚴密監測,實施疼痛綜合管理,提供科學營養支持,并在術后早期指導她進行功能鍛煉,有效預防了其長期臥床可能引發的各類并發癥。術后,劉老太恢復良好,次日便能在床上自主翻身,3天后在助行器輔助下實現離床活動,未出現任何心肺并發癥及動脈瘤相關風險,術后5天便順利出院。出院前,家屬激動地表示:“原本以為老人承受不住手術,沒想到不僅手術成功,而且恢復還這么快,真心感謝萊山院區創傷骨科的專家們!”
煙臺毓璜頂醫院萊山院區創傷骨科主任史鵬
史鵬介紹,高齡轉子間骨折患者若無法及時接受有效治療,長期臥床極易引發致命并發癥,而微創手術是救治此類患者的關鍵手段。此次手術的成功,標志著煙臺毓璜頂醫院在多學科聯合微創治療骨傷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未來,毓璜頂醫院萊山院區創傷骨科團隊將持續深耕高危老年髖部骨折治療領域,不斷探索精準化、個體化治療方案,為更多患者帶來康復希望。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