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報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這個書香氤氳的春天里,“全民閱讀”成為高頻詞。互聯網時代,閱讀形式變得豐富,當書香不止于紙墨間,我們如何推動全民閱讀?多位專家學者分享了他們的觀察和思考。
建立有公信力的書評機制
(張頤武,民進中央文化藝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摘編自民進中央“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座談會發言,有刪節)
書籍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全民閱讀能夠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通過閱讀經典著作、歷史文獻等,人們可以了解和認識本國的文化根源,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代際之間傳遞并不斷發揚光大。
讓閱讀更好地進入日常生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形成全民閱讀的氛圍,有兩個方面值得更多關注。首先,政府的倡導對于閱讀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建立完善的書評機制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如何讓有價值的書能夠找到它的讀者,避免魚龍混雜的現象和跟風出版的現象?這當然需要出版社和社會各界更多的努力。但我以為,我們現在的大眾閱讀,還存在著相當混雜的狀況,同一個領域中的書難以分辨其價值。其實在小眾的領域,如專業性書籍,由于存在同行或相關專業人士的口碑和判斷,其學術和文化的判斷相對比較容易。對于大眾來說,流行的書籍數量巨大,如何選擇就成了一個難題。
因此,建立一個有公信力的書評機制,使得媒體的書評不僅僅是出版商的廣告,而是實事求是、客觀的評價,讓讀者能夠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真正有質量保證的書,這非常重要,且目前相當缺乏的。一個真正有公信力的書評機制的出現,對于出版業、讀者和公共媒體都非常重要,我們應為此做出更多的努力。
打造屬于孩子的“家庭閱讀書架”
(沈偉,開明出版社社長。摘編自民進中央“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座談會發言,有刪節)
開明出版社作為由民進中央主辦、以出版文教圖書為特色的出版機構,長期致力于推廣全民閱讀,開展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探索,也收獲了可喜的成果。
開明出版社積極與民進中央社會服務部、開明慈善基金會通力合作,推進“開明書架計劃”,從2021年起,先后對口支援貴州安龍、金沙兩縣小學,在當地學校教室捐建“開明書架”。2023年以后,開明出版社承辦了民進中央發起的“開明書包”項目,為兩縣數百所學校篩選近200種圖書,發送6000多個書包(包括圖書、筆記本及布袋書包)。開明出版社還在民進上海市委會、上海新華傳媒集團大力配合下,在上海書城設立“開明教育書架”,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到開明出版社的優質圖書。
在推進“開明書架、開明書包”計劃過程中,我個人也有一些想法。我感覺,青少年閱讀原本應該是有差異化的閱讀。前不久我在商務印書館歷史陳列館邂逅了鄭振鐸先生曾孫鄭煒昊,他向我介紹了一件看起來有些簡陋的展品,這是抗戰期間商務印書館為小讀者配發的閱讀書架。它引起了我的共鳴。一直以來我有一個想法,就是希望打造一個真正屬于孩子自己的“家庭閱讀書架”。一個小小的家庭書架,陪伴一個人,完成他成長路上的知識更新;通過一個不斷更新的家庭書架,也將出版社與讀者聯系在了一起,捆綁到了一起;通過千千萬萬個家庭書架,更是將千千萬萬個家庭與閱讀捆綁在了一起。
讓圖書伴隨孩子,讓成長伴隨閱讀,讓知識助力每個少年成長。
重視“數字化閱讀”
(郭英劍,民進北京市委會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全民閱讀教育研究院院長。摘編自民進中央“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座談會發言,有刪節)
為促進全民閱讀,推動書香社會建設,增強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政府出臺《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條例”)。該條例為我國的全民閱讀事業奠定了政策基礎。從個人的專業視角出發,我提出一些改進建議,希望能夠推動全民閱讀在AI時代順利實施。
為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變革,建議在條例中加入“數字化閱讀生態”的定義,并對其內涵進行詳細說明;建議在條例中增加學校和家庭在閱讀推廣中的責任,明確其在推動全民閱讀中的關鍵作用;在閱讀推廣的內容上,建議加強對多元化閱讀資源的引導與優化,包括跨文化、多語種的內容;在“閱讀保障”部分,建議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推動全國性的數字化閱讀平臺建設,提升全民閱讀的可達性和效率。
推進全民閱讀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政府、學校、家庭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是其順利實施的關鍵。在《全民閱讀促進條例》框架下,應對閱讀的定義進行更新,以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變化;同時,進一步明確學校和家庭在閱讀推廣中的責任,推動全社會形成廣泛的閱讀氛圍。通過鼓勵多元化的閱讀資源、建設數字化平臺、整合社會資源等措施,提高全民閱讀的廣度和深度。
未來,全民閱讀不僅要向傳統書籍閱讀延伸,更要涵蓋數字化內容、跨文化作品等,推動全社會形成終身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和培養思維的文化。唯有通過持續的創新與全方位的合作,才能真正讓全民閱讀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的重要力量。
有效閱讀與知識認知
(向陽,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委員)
在網絡信息的傳播途徑被切割成碎片模式的時代,知識信息和知識認知也往往被切割成碎片。知識信息只是知識碎片的傳播與接受,而知識認知則是知識真實與價值判斷的審美性接受。互聯網很容易讓知識認知被知識信息碎片覆蓋和混淆,從而令知識認知失位失真。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聽到有人引用論語中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很多人誤解為“只有女子和小人難以相處”,但如果將此句置于《論語·陽貨篇》整個文本語境下進行闡釋,就會發現后面一句才是全文的核心:“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其含義是:恃寵者(如寵妾、仆從)與未修身者(小人)難以通過教化培養德行,相處時需把握分寸——過于親近易失恭敬,過于疏遠則生怨恨。這里的“女子”并非泛指所有女性,而是特指恃寵者或特定情境下的女性;“小人”則指無德之人或行為卑劣者。這句話的核心在于強調與人相處時需把握分寸,并不是孔子歧視女性。
因此,建立經典系統閱讀習慣,掌握知識真實鑒別能力,是當下推進全民閱讀的必由之路。
擁有知識認知能力的途徑,除了經典閱讀與鑒別閱讀外,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能力,即有效閱讀。
我們習慣于以博覽群書來評價知識積累的厚薄,實際上,這并不能概括閱讀效果和知識認知,有時可能還會成為一個誤區。人的職業與生活都有特定的場景,所有的閱讀必須根據相應的個人場景,建立相應的閱讀主體知識系統。以實踐能力認知閱讀為主,觸類旁通,有效接受、消化知識,并轉化成知識應用能力,才是閱讀的終極目標和法則。
4月20日,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石集鄉柳山圖書閱覽室內,家長與孩子參與閱讀活動。中新社發 張連華 攝
閱讀服務要跟上時代變化
(陳工,民建北京市委會文化委員會主任)
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特別重要。
四五十年前,北京的圖書館、書店數量遠不如現在這樣多。我小時候住在一個單位大院里,院里有一個小型多功能圖書館,我每天一放學就去那兒看書。當年看了一本名為《煙囪剪辮子》的科學童話書,印象特別深刻,此外還有一些關于太陽能、人造小太陽的圖書。這些書讓我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要有了一點零花錢,我就跑到西單,買各種科普讀物。我在閱讀中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后來考入北京大學,我選的也是理工科專業。
從大院到北大,圖書館都是充滿了回憶的地方。大學期間,我們一早就得去圖書館“搶”座位。畢業多年后再回母校,圖書館面積變大了,座位變多了,借閱更方便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現在整體閱讀環境越來越好。
現在很多社區配備了閱讀空間,方便居民就近閱讀。但這些“社區圖書館”也面臨各種問題。比如由于城市里工作生活節奏比較快,很多人利用“碎片時間”在手機上閱讀,愿意去圖書館看紙質書的人變少了。而對于紙質書愛好者來說,社區閱讀空間一般都不大,書籍種類和數量有限,人們找不到自己喜歡的書,可能下次就不去了。對于后面這種情況,如果市、區一級的圖書館將借閱服務延伸到社區,讓居民能通過“定制借閱”在社區借到“大館”里的各類好書,我想大家會更加愿意走進社區閱讀空間。
在網上看書、聽書,不僅限于工作忙碌的年輕人,我的母親也是其中之一。我母親常年保持閱讀的習慣,現在90歲了,視力不好,主要通過聽書來閱讀。而根據我母親的體驗,很多聽書App的功能還不夠完善,對于年長者不是很友好。當然,我相信隨著AI技術的發展,此類App適老化改造問題一定會得到有效解決。
讓閱讀成為一場流動的文化盛宴
(李媛,九三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文工委副主任兼秘書長)
在這個信息爆炸、短視頻占用社會公眾大量注意力的時代,推進全民閱讀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倡導,更需要一場文化出版行業自我革新的“基因革命”。作為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創團隊的一名設計師,我始終相信:當閱讀遇見創意和技術,“讀書”便不再囿于紙張,而是化作流動的盛宴,豐富每個人的生活。
閱讀載體的立體重構,讓經典躍出紙面。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現代設計語言的轉化,成為文創產品,厚重的歷史便穿越時空,直抵讀者眼前。北京故宮博物院熱銷的文創產品《千里江山圖》紙雕燈,通過激光雕刻工藝將傳世名畫中的青綠山水轉化為層疊的光影,江山畫卷在明暗流轉中“活”過來。當孩子們滿眼驚艷,進而對其背后故事產生興趣,文化傳承便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文化基因的日常滲透,讓學習融入生活。當文學悄然融入生活,學習和閱讀便不再是刻意為之的功課,而是潤物無聲的日常滋養。我們“人教文創”一直致力于把“書上的文字”變成“眼里的風景”,把“走過的地方”變成“學過的驕傲”。在“跟著課本去旅行”系列文創產品中,孩子轉動《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魔方時,數學邏輯與文學意象在游戲中共振;我們將語文課本融入微縮書本冰箱貼,打開后是《觀潮》課文,“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的錢塘江大潮在文字間翻涌……課堂知識變成了可觸碰的日常物件,“閱讀”悄然融入人們的生活。
科技賦能的沉浸體驗,讓技術助力閱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閱讀提供了更多方式、場景和更加豐富的體驗。AR(增強現實)技術將《清明上河圖》轉化為動態數字長卷,掃碼即可聽見汴河兩岸的市井喧嘩;以《山海經》為主題的沉浸式互動藝術展中,通過交互感應、紅外投影等先進設備和技術,上古巨獸在觀眾身邊暢游,并與觀眾互動;還有AI技術,將靜態的文字描述轉化為動態的人物……這些虛實相生的體驗,構建起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場域,讓人們在數字世界中觸摸歷史與文化的肌理。
當我們用設計思維和信息技術重構閱讀載體,用創新表達活化文化基因,全民閱讀便不再是簡單的行為倡導,而是升華為一場全民參與的文化覺醒。期待每個設計師都能成為“點燈人”,用創意之光照亮更多人走向精神豐盈的旅程。
出版應“止至善、致良知”
(孫平平,群言出版社總編助理)
對不同的讀者而言,閱讀或是興趣,或是習慣,抑或是渴求“格物致知”。無論對于個人還是社會,閱讀的終極價值都應是“止于至善”。因此,從出版的角度講,應摒棄跟風炒作、短視利己、格調低俗的選題,尤其在投流(投放流量)之風盛、AI之勢強的當下,更應從“止至善、致良知”上下功夫。
推全民閱讀之“行”,要先做“知”的功夫。王陽明認為“知是行之始”,“格物是止至善之功”,因此出版應強調“止至善、致良知”,這樣的書才能使君子之心常泰,使君子之行有道。抱著這樣的初心做出版工作、推進全民閱讀,才能更好地幫助讀者通過閱讀格物致知、以知促行,使讀者和社會普遍受益。由此,書香社會自然水到渠成。
對于出版從業者而言,出版“止至善、致良知”的方向在哪里?出版者應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要意義,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挖掘優質選題,即“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
AI能讓孩子愛上閱讀嗎?
(古雪,民盟盟員)
4月上旬,北京市首創·郎園Station舉辦了一場“中國AI創造力大展”,多家公司在現場展示AI在自家業務中的應用。因為活動主辦方是我供職的科技公司,所以我借此機會策劃了一場交流活動,與我所在的民盟朝陽區委會九支部及其他支部盟員一起參觀學習,并圍繞AI如何為各行各業提供助力展開了一場討論。
當天我分享了一個AI參與家庭生活的故事:我的孩子今年5歲,正是充滿好奇的年紀,有段時間孩子喜歡追著家里大人問:“人都會死嗎?”我借機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但問的次數多了,我也沒了耐心。于是孩子去問她的“好朋友”——手機里的AI語音助手。AI對孩子的重復提問從不“厭煩”,還反問孩子:“你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你是不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了?”話題就此展開,娃和AI能持續聊上一兩個小時。
后來,我也加入了這場“人機對話”,帶著孩子和AI“群聊”。有時我教孩子一首古詩詞,她背了上句不記得下句,就去問AI,每次都能立刻得到正確答案。我還嘗試過讓AI“給5歲孩子設計一個每天20分鐘的閱讀方案”,AI列出詳細的閱讀計劃及相關資料。我讓AI給孩子讀《天凈沙·秋思》和《詠柳》,這對AI來說很容易辦到,但孩子聽到一半可能突然聊起了別的話題,一打岔,AI也跟著“跑題”,閱讀計劃就泡湯了。
關于全民閱讀,在家庭這個小單位里,AI可以做的有很多。比如,當我們制定好閱讀計劃,AI是否可以在預設時間主動提醒用戶“看書時間到了”?AI是否可以在每一次“陪讀”后記住孩子講過的細節,將其串聯起來,從而給出越來越精準的回應?
手機里的AI語音助手也許是離普通人最近的人工智能應用,相信隨著技術不斷進步,這些“身邊的AI”可以在推動全民閱讀及其他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完)(《中國新聞》報記者 程小路 采訪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