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 29 日,世紀老人、美國第 39 任總統吉米?卡特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百年人生旅程。
他的一生極為豐富,與中國的淵源頗具戲劇性,這也為他日后推動中美關系正常化埋下獨特伏筆。
1943 年,卡特進入美國海軍軍官學校學習,1947 年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1948 年,卡特轉入潛艇部隊,被分配到 “鯧魚號” 潛艇服役。
1949 年初,彼時正處中國解放戰爭關鍵時期,“鯧魚號” 跟隨所屬的第 7 特遣艦隊來到中國。從香港出發,一路向北游弋至青島,中途多次在中國沿海港口停泊。
當時中國國內局勢風起云涌,解放軍一路高歌猛進,山東解放進程加快,卡特所在艦隊被解放軍包圍于青島。解放軍勒令美軍艦隊撤出,否則將全部被繳械。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權衡之下,下令第七艦隊前往日本駐扎,卡特也隨艦隊撤離中國。
這段經歷對年輕的卡特影響深刻,多年后,已成為美國總統的卡特在會見鄧小平之時,還曾幽默提及 “差點成為解放軍的俘虜,險些成了鄧的手下敗將”,鄧小平則風趣回應 “按照中國的古話,咱們這是不打不相識啊” 。
卡特出生于佐治亞州普蘭斯的一個傳統基督教浸禮會家庭,年少時家境并不優渥,5 歲就開始售賣煮花生,還懂得低價買入棉花、漲價時售出賺取差價,因此被稱為 “花生吉米” 。
1941 年,卡特考入佐治亞州西南州立大學,后轉入佐治亞理工學院,最終憑借父親好友眾議員斯蒂芬?佩斯的幫助,進入美國海軍軍官學校。
1952 年,卡特晉升為中尉,隨后進入海軍上將海曼?喬治?里科弗指揮的核動力海軍部隊,在其嚴格要求下,卡特前往紐約州斯克塔迪聯合學院進修核物理,后到 “海狼號” 服役。1953 年,卡特父親患癌去世,卡特決定退役返鄉,接管家族農場等業務。
返鄉之后,卡特迅速投身政治活動,懷揣抱負的他于 1962 年以民主黨人身份參與佐治亞州參議員競選。
首次競選時,他遭遇黨內舞弊行為的沖擊,不幸受挫。但卡特并未就此氣餒,憑借著出色的政治才能與誠摯的信念,贏得了民主黨主席富卡的青睞與支持,成功當選參議員,并于 1964 年順利連任。
1966 年,卡特倉促競選佐治亞州州長失敗,此后他總結經驗,憑借 “平民主義” 贏得選民支持,于 1970 年成功當選。
在擔任州長期間,卡特致力于消除種族歧視,啟用黑人參政,將馬丁?路德?金肖像掛在州議會大樓;同時精簡政府機構,整頓財政制度,采取諸多保護環境和加強法制的措施,樹立起 “最有成就的州長” 形象 。
1976 年,卡特憑借親民形象和競選策略,擊敗在職總統杰拉爾德?福特,當選為美國第 39 任總統。
執政后,他推行一系列改革,放松對航空、鐵路和卡車運輸業的部分管制,改革教育和能源部,確立大范圍自然保護區,首次任命女性和少數族裔擔任政府要職。
在中美關系的漫長演進歷程中,卡特憑借其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與果敢的政治決斷,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關鍵作用,為兩國關系正常化奠定了堅實基礎,書寫了極具深遠意義的歷史篇章。
沖破阻礙,推動關系正常化
20 世紀 70 年代末,冷戰格局持續膠著,國際形勢風云變幻。
卡特在任期間,展現出非凡的政治勇氣與敏銳的戰略洞察力,力排眾議,推動美國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8 年 12 月 16 日,《中美建交公報》的發布,標志著中美兩國結束了長期的隔絕狀態,開啟了雙邊關系的全新階段。
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不僅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極大地促進了雙方在貿易、文化、教育等諸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更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深化交流
建交之后,卡特政府積極采取行動,推動兩國在多個層面的交流與合作。
經濟合作蓬勃興起,貿易額大漲,早期的互動與合作,為中美關系的持續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也為后來兩國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時開展合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卡特始終秉持和平信念,外交政策聚焦緩和國際緊張局勢。他反對霸權與強權,主張對話協商解決分歧,與巴拿馬領導人簽署《新運河條約》,規定美國撤出駐軍并歸還運河主權。
卡特卸任后,創立 “卡特中心”,投身仁人家園公益活動,為促進世界和平、人權和公共健康事業持續努力,2002 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
卡特總統對中美關系的貢獻,早已超越了其政治任期的范疇,成為中美兩國人民共同的寶貴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