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
新京智庫發布了
《新京報網紅城市潛力報告(2025)》
其中
徐州入選新京報
網紅城市潛力榜50強(2025)
位 列 榜 首!
作為榜單第一名的徐州,其形象轉變,可以視為傳統工業城市成功轉型的代表。徐州這座擁有26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煤礦工業遺存轉型文創空間,成功打造了“既有江北水鄉風情,又有工業銹帶魅力”的差異化網絡形象。
徐州的“出圈”之路有著鮮明特色:一是歷史文化賦能。徐州深挖楚漢文化,將其融入當代旅游產品。比如,徐州重點打造貫穿老城區的“彭城七里”歷史文化軸線,串聯戶部山-回龍窩等眾多古跡 。二是依靠特色美食,發展夜經濟、美食文化,形成自身的“夜彭城”形象符號。三是工業轉型成果反哺文旅。徐州通過轉型升級提升了城市環境和服務,以前的煤鐵基地如今綠樹成蔭、交通便捷,為旅游發展打下基礎。因此,無論是旅游人次還是總收入,徐州在過去一年都有明顯的提升。
徐州的轉型之路,給其他華北、中原等區域的城市做了很好示范。尤其是這些地區的城市往往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此具備形象轉型的良好基礎。
一路繁花,
徐州文旅市場活力滿滿!
如何變“高流量”為“高長尾”、
變“網紅”為“長紅”,
用文旅融合為城市的長久發展鋪路?
與文化交織
看文旅“底蘊”如何激活
釋放文旅潛力,離不開文化的賦能。近年來,徐州以“彭城七里”為軸線,串聯黃樓、戶部山、文廟街區等235處歷史遺存,用“微更新”替代大拆建,讓沉睡的歷史遺存成為可觸摸、可感知、可消費的文旅場景。
正如戶部山-回龍窩歷史文化街區將非遺漆扇、香包融入現代消費鏈條,年銷售額突破千萬元的背后,是文化價值從“博物館陳列”向“市井煙火氣”的生動寫照。
當文化深度嵌入城市肌理,文旅便不再是風景的搬運工,而是激活城市生命力的源代碼。在破界與重構之間,徐州正以文旅為切口,完成從資源依賴到創新驅動的蛻變,為當代城市的文旅融合提供了充滿想象力的解題路徑。
與城市共生
觀文旅“動能”如何升級
文旅產業的長紅密碼,本質在于實現民生福祉與經濟發展的同頻共振。在徐州,文旅不僅是產業,更是民生工程。
在“讓流量轉化為口碑、讓風景升華為生活”的背后,徐州所做的遠不止于此。文旅的可持續發展,本質是城市生命力的延續。當交通網絡化作文化紐帶,當公共空間成為情感容器,當技術賦能深化主客共享,文旅便會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
今年,徐州將實施文旅場所全齡友好服務提升工程,優化重點景區和文博場館管理服務,以富有溫度、善待游客的服務,贏得贊譽、贏得口碑、贏得市場。
與區域協同
探文旅“樞紐”如何構建
文旅“出圈”絕非一城之事,唯有打破行政藩籬、激活要素流動,方能使“流量高地”進階為“區域增長極”。
作為區域中心城市,徐州一直致力于擴大文旅“出圈”流量經濟的輻射帶動效應,以形成驅動區域發展的長期引擎。協同發展絕非資源堆砌,而是通過要素重組形成“1+1>2”的增值效應。
真正的“出圈”不是獨善其身的耀眼,而是美美與共的照亮。當河南豫劇與江蘇柳琴戲在徐州同臺競技、山東快書與安徽黃梅戲在戶部山街區交融共鳴,徐州正以樞紐之姿,書寫區域協同發展的新范式。
以文旅為支點,
讓歷史文脈與現代生活共鳴,
讓流量紅利轉化為發展動能,
徐州撬動城市能級的全面提升,
用文旅賦能高質量發展。
來源:文旅徐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