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湘怡)2025年4月19日,“國際視域下創新人才培養研討會暨中國教育學會規劃課題開題研討會”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舉行。研討會由北京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中國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分會指導,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研究智庫以及重慶現代教育與文化發展研究院等多家單位協辦,旨在探討創新人才培養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創新,以課題研究為依托,組建更廣泛的創新人才培養“教聯體”,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改革探索創新機制。
中國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分會秘書長張東升在致辭中指出:國際視域下的創新人才培養課題由中國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分會與北京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聯合開展,符合當下國家發展戰略和教育改革的需求,希望該課題聚焦實踐探索,把一線教育者在創新人才培養實踐中涌現出來的智慧和創新思路及時加以總結,通過科學研究的方法形成可推廣的實踐模式與有高度的理論成果,為各級政府教育規劃和學校發展提供可行性指導方案,為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提供大國經驗。
課題負責人、北京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范皚皚從創新人才的核心特質與認知機制、培養模式與教育策略、測量和評估工具、環境與文化影響、跨文化比較、長期追蹤和影響因素等多方面回顧了國內外對于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她指出,對于創新人才的認知機制視角需要從單一要素轉向動態系統整合,強調神經機制、認知過程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創新人才培養策略的共性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真實的情境和問題為牽引,創造容錯的文化土壤和環境。課題組將從概念、路徑和機制三個層面開展研究,一是建構人工智能時代的新人才觀,探討知識、能力、情感等在人才發展和教育中的作用;二是從國際經驗到本土創新,從多元智能理論到“五育”并舉,從實踐層面探求不同類型人才的成長規律和培養方式;三是從機制層面,探討校、家、社協作育人的策略和模式,搭建優秀經驗傳播平臺,形成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聯體”。
在會議研討環節,與會專家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國家“沃土計劃”“脫穎計劃”等政策的落實、學校環境和文化土壤的培育、課題實驗校的遴選和輔導、研究成果的培育和傳播,這些都為課題的后續開展提供了寶貴的線索和可行的方向。來自北京市人民大學附屬小學、四川省成都市樹德實驗中學、北京市密云區青少年宮等40余位代表參會。
作者:張湘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