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融中財經(ID:thecapital)
作者:王濤
編輯:吾人
十二年的宿敵,握手言和
人們每天坐電梯時,電梯里反復播放或展示的廣告,雖然不會刻意去觀看,但時間久了總能記住幾個品牌。這就是電梯媒體的傳播思路,電梯是大部分人繞不開的場景,這也導致梯媒廣告的最大優勢就是“強制曝光”。
分眾傳媒和新潮傳媒作為行業雙寡頭,合計覆蓋全國超90%的寫字樓和70%的中產社區。二者之間的競爭持續多年,可以用宿敵來稱呼。
而就在前幾天,這兩位宿敵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結盟了。
“分眾傳媒”發布公告,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新潮傳媒”100%股權;初步確定“新潮傳媒”100%股權的預估值為83億元人民幣;如若交易完成,“新潮傳媒”將成為“分眾傳媒”全資子公司。
如果交易順利完成,分眾傳媒將徹底掌控中國電梯廣告市場,形成事實上的壟斷格局,而分眾和新潮這兩個打了十多年的競爭對手,也即將變成一家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筆交易中最引人關注的問題莫過于:新潮傳媒是不是賣得太便宜了?
新潮傳媒最新估值相較其巔峰時期大幅縮水。2018年百度領投時,其估值達到120億元,2021年京東入股時估值沖上160億元,甚至在2023年還曾以210億元入選胡潤榜單。此外,新潮的賬面還有約20億元的充裕現金。
然而,如今83億元的收購價,不僅低于新潮累計80億元的融資總額,更只有巔峰時期估值的四成左右。
1
12年的冤家,握手言和
這場持續了12年的“雙雄爭霸”,最終以分眾將新潮納入麾下畫上句號。曾經的宿敵,如今成為利益共同體,背后既是資本市場的博弈,也是行業格局重塑的必然選擇。
2013年,新潮傳媒創始人張繼學瞄準分眾傳媒未覆蓋的社區場景,以“三、四線城市+中產家庭”為切入點,開啟了第三次創業。彼時的分眾已是行業霸主,覆蓋300個城市的寫字樓和核心商圈,年營收超百億。新潮的差異化策略迅速吸引了資本青睞,2017年至2021年間,新潮完成14輪融資,總額超80億元,百度、京東、顧家家居等巨頭紛紛入局。
2018年初,新潮傳媒開始發起公開挑戰,在當年的新年啟動會上(3月末),其聲稱要打一場千億級的仗,并在會后發出一份《關于全面搶奪分眾億元級客戶的通知》,“與分眾傳媒的戰爭正式打響”。隨后,雙方老板開始在朋友圈隔空“交火”,江南春在朋友圈發文稱,“沒有任何一個公司是靠口水和碰瓷成功的,你能做多大永遠取決于你能幫客戶做多大”;張繼學隨后則在朋友圈聲稱要“打破壟斷...好戲,才剛剛開始...”。
新潮推出的“億元級客戶五折優惠”策略,直接從分眾手中搶走大量客戶。分眾被迫應戰,2019年第一季度凈利潤暴跌76%至3.3億元,而新潮同年虧損高達10.74億元,價格戰演變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消耗戰。這場戰爭持續數年,分眾雖保住了市場份額,但盈利能力持續承壓;新潮則陷入“擴張-虧損-融資”的循環,2022年虧損仍達4.7億元,直至2024年才勉強實現微利。
盡管競爭激烈,雙方的市場定位卻暗含互補。分眾聚焦一線城市寫字樓、商圈和影院,覆蓋“主流消費人群”;新潮則深耕社區場景,觸達“中產家庭生活圈”。截至2024年,分眾擁有超300萬終端,覆蓋4億城市人群;新潮在200個城市布局74萬智能屏,1.8億家庭用戶是其核心資產。這種差異化讓雙方在客戶結構上也形成分野:分眾的客戶以茅臺、美團等大品牌為主,而新潮更擅長服務區域中小廣告主,如本地生活服務和新興電商。
然而,競爭的本質仍是資源的零和博弈。電梯點位的稀缺性導致雙方在一線城市展開巷戰,租金成本被不斷推高。分眾的媒體終端單屏收入約6000元,而新潮僅2700元,低效擴張加劇了盈利壓力。與此同時,外部挑戰接踵而至:抖音、微信等數字化平臺蠶食廣告預算,梯媒行業面臨“觸達效率”與“轉化閉環”的雙重考驗。
對分眾而言,收購既是消滅對手,也是補齊短板。合并后,其市場份額將從14.5%提升至17.2%,社區場景的74萬終端將與分眾的寫字樓資源形成“全域覆蓋”78。據測算,若新潮單屏收入提升至5000元,年利潤可增加11億元,市盈率僅7.5倍。此外,新潮的數字化投放技術(如AI標簽篩選、效果歸因)與分眾的規模優勢結合,或將重塑線下廣告的生態。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并購并非毫無隱憂。按市場份額來看,雙方在電梯媒體細分市場的合計份額超80%,可能觸發反壟斷審查。2008年分眾與新浪的合并就曾因壟斷問題被叫停,此次交易能否過關仍是未知數。即便成功,分眾仍需面對更復雜的競爭環境:短視頻平臺正以“精準投放+即時轉化”的優勢搶奪品牌預算,而分眾的核心產品仍依賴傳統屏媒,技術迭代緩慢。
12年的纏斗,最終以資本的理性選擇收場。分眾創始人江南春的“并購狂人”本色再現,而張繼學從創業者變身“首席增長官”,則是妥協與現實的縮影。這場交易不僅終結了行業的無序競爭,更揭示了規模效應與差異化共存的生存法則——在數字化浪潮中,唯有整合資源、協同創新,才能抵御跨維度的沖擊。
正如張繼學所言:“合并是實現夢想的更好路徑。”而分眾與新潮的故事,或許正是中國商業競爭中“競合邏輯”的最佳注腳。
2
十余位股東退出,是虧還是賺?
在最新的商業動作中,“分眾傳媒”宣布了對“新潮傳媒”100%股權的收購計劃,此次收購涉及“新潮傳媒”旗下的50家機構、企業及個人股東。盡管目前交易的諸多細節仍在進一步敲定之中,但該交易已經得到了“分眾傳媒”控股股東“Media Management Hong Kong Limited”以及實際控制人江南春的初步認可,并且“分眾傳媒”與“新潮傳媒”的50位股東就此次交易簽訂了《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協議》。
回顧“新潮傳媒”的發展歷程,早在2017年,其估值就已突破百億大關,從那時起,融資、擴張以及與“分眾傳媒”的競爭便成為其發展的核心主題。據相關統計,“新潮傳媒”的歷史累計融資金額已達到8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
在此次收購中,一個備受關注的焦點問題是:“新潮傳媒”的出售價格是否過低?其最新估值相比巔峰時期出現了顯著的下滑。2018年百度領投時,其估值為120億元;2021年京東入股時,估值進一步攀升至160億元;甚至在2023年,“新潮傳媒”還曾以210億元的估值入選胡潤榜單。此外,新潮傳媒賬面上還持有約20億元的現金儲備。
然而,此次83億元的收購價格不僅低于“新潮傳媒”累計80億元的融資總額,更是只有其巔峰時期估值的四成左右。面對外界關于“賤賣”的質疑,“新潮傳媒”創始人張繼學在社交平臺上回應稱:“如果此次交易是以現金方式完成,那么確實可以被視為賤賣。但如果是以發行股份的方式進行,情況就有所不同了。”
“分眾傳媒目前的市值約為1000億元,但未來一年、三年或五年又會如何呢?大家還記得江南春曾經提出的‘500城、500萬終端、5億新中產’的宏偉愿景嗎?基于對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長期看好,分眾與新潮合并后的協同效應將為股東帶來更大的回報,并提升客戶價值,我認為這是更好的選擇。”
換句話說,持有分眾傳媒的股票可能比單純依賴新潮傳媒的估值更具長期發展潛力。
對于“新潮傳媒”的股東們而言,這筆交易帶來了復雜的情緒。早期投資者或許能夠通過此次交易實現成本回收,但對于后期進入的股東來說,虧損似乎板上釘釘。
從表象來看,“新潮傳媒”的出售似乎是一次戰略整合的行動,但深入剖析后不難發現,這更多是資本層面的一種現實性退出策略。盡管張繼學強調“換股比現金更有價值”,但對于那些希望以現金形式退出的投資者而言,虧損似乎已成定局。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新潮傳媒既無法在A股市場實現上市,也難以進入美股市場。因此,將其出售給分眾傳媒,或許是當前最務實的退出路徑。這筆83億元的交易,也可以被視為為股東們提供的一種退出補償。
具體來看交易細節:截至2024年9月底,分眾傳媒賬上擁有37.75億元的現金儲備,而新潮傳媒100%股權的預估值為83億元。基于此,此次收購將采用“股份+現金”的復合支付方式。
這意味著新潮傳媒的知名股東,如京東、百度、顧家集團等,可能會通過此次交易轉換為持有分眾傳媒的股票。
根據交易安排,部分股東可以選擇以現金形式退出,但大多數原始股東將獲得分眾傳媒的股票。這些股票設有為期一年的鎖定期,期滿后股東可以自主決定出售。
目前的收購價格確實不算高,如果選擇現金退出,許多投資者可能只能接受虧損。但如果選擇持有分眾股票,或許還能期待未來股價上漲來彌補損失。
這種股權收購方式,實際上是將新潮傳媒的管理層和老股東的利益與分眾傳媒的未來發展緊密綁定。股東們想要實現解套甚至盈利,只能寄希望于分眾傳媒股價的上漲。
3
并購案件正在頻發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并購事件頻繁發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3月,A股上市公司ST金一發布了一則重要公告。公告指出,為滿足公司戰略轉型與發展的需求,ST金一計劃利用自有資金收購開科唯識1743.55萬股股份,占開科唯識總股本的43.18%。此次交易完成后,ST金一將合計掌握開科唯識57.48%的表決權,開科唯識也將正式成為ST金一的控股子公司。
同樣是在今年3月,另一家上市公司獅頭股份也發布了一則并購公告。公告指出,獅頭股份計劃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利珀科技100%的股權。這一消息在科技行業引起了廣泛關注。
與此同時,華大九天正式宣布收購芯和半導體的控股權,計劃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等多種方式來完成這一并購。芯和半導體原本計劃獨立上市,于今年2月7日在上海證監局完成了輔導備案登記。然而,此次華大九天的收購計劃,意味著芯和半導體的創始人可能將放棄獨立IPO,轉而選擇“賣身”這條更為熟悉的道路。
幾乎在同一時期,三筆重大并購案浮出水面,這背后反映出的是并購市場的熱度不斷攀升。據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并購退出渠道在整體退出市場中的占比達到了29%,較2023年上升了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IPO退出渠道的占比則為44%,較去年下降了14個百分點。進入2025年,僅第一季度,A股市場的并購重組交易金額就達到了920.95億元,同比增長了432%。
從2024年開始,就有一批創業者不再執著于IPO,這直接推動了并購交易的火爆。2025年,DeepSeek和蜜雪冰城等企業分別在科技和消費領域引發了熱潮。市場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局面:一方面,許多企業看到趨勢向好,紛紛試圖抓住IPO的窗口期;另一方面,也有企業選擇“眾人皆醉我獨醒”,不再盲目擠向港股或美股,而是見好就收,將公司出售。
我們常常強調創業者需要具備堅韌不拔、堅持到底的品質,但凡事都有兩面性。聰明的創業者不應一味執著于IPO。IPO成功固然可喜,但如果不行,將公司出售,然后再去創業、再融資,或許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一位知名投資人曾在網絡上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夢想都需要靠自己親自去實現。畢竟,誰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并購也是一種出路,沒必要非得親自下場去卷。”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的并購重組市場中,國企身影頻頻出現,無疑成為了本輪“并購熱潮”中的領軍力量。
這其中,直接下場并購上市公司,成為當下國資的主流模式之一。據悉,湖北省屬國資平臺已經拿下4家上市公司控制權,分別為微創光電、上海雅仕、久量股份和奧特佳。其中,前三家均被湖北省屬國資平臺拿下,而湖北省十堰市國資委拿下久量股份。安徽國資在今年以來也兩次出手,下場收購了博匯股份、洪匯新材等。此外出手的還有廈門國資、河南省許昌市財政局、河南省周口市財政局、浙江東陽國資、海南國資等。
可以預料到的是,今年一定還會有更多并購事件的發生。
說明:發布并不意味著我們贊同其觀點,只為多一個視角看待問題,部分信息和圖片無法核準,如涉權益,煩請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有融資需求請加微信(FA_rzj),為方便備注,申請好友時請發送(姓名·城市·公司·職務)
- The End -
我們已經與阿里巴巴創新投資、達晨創投、高瓴資本、高榕資本、高特佳投資、戈壁創投、國新風投、國中創投、紅杉資本、華映資本、火山石投資、IDG、經緯中國、今日資本、紀源資本、君聯資本、聯想之星、藍馳創投、梅花天使基金、平安創投、啟賦資本、軟銀中國、賽伯樂投資、賽富基金、深創投、天圖資本、騰訊投資、五源資本、毅達資本、英諾天使基金、優勢資本、真格基金、浙商創投、中國風投、中國文化產業投資等近千家知名投資機構2000余名專業投資人建立廣泛聯系和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