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風
小小購物卡,已成詐騙“洗錢”新手法。據央視報道,江蘇省邳州市的張女士4月初被一則“零基礎兼職配音”的廣告吸引,下載軟件進行網絡配音。在“導師”幫助下獲得上百元收益。第二天,這名“導師”引導她進入基金平臺購買理財產品。幾輪投資理財后,張女士想要提現時,卻被告知因“操作錯誤”需充值解凍,到大型連鎖商超購買購物卡。民警介紹,詐騙分子要求受害者將資金轉換為購物卡,通過黑市渠道快速折價套現,完成“洗錢”。目前,此案還在偵查中。
超市購物卡,具有不記名、易轉手、流動性大等特點。在銷售、流通、套現等環節,相對容易規避監管風險。詐騙分子正是看上購物卡的這些“便利”,而苦心鉆營,企圖實現詐騙“洗錢”。這一方面說明,經過多年持續綜合治理,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的空間和渠道不斷被擠壓,想要成功詐騙“洗錢”已相對不太容易;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面對監管治理高壓,詐騙分子仍舊利欲熏心、瘋狂以身試法,企圖與監管執法“捉迷藏”,電信網絡反詐不能也不會輕易收兵。
不止如此,諸如加油卡、信用卡、禮品卡、黃金首飾等,均被曝可能已被詐騙分子盯上而淪為“洗錢”工具。其實,回看類似案件不難發現,縱使“洗錢”的工具再怎么花樣翻新,背后潛伏的,仍是詐騙老套路。詐騙者通常在各類平臺發布信息,通過“兼職刷單”“高薪工作”或其他噱頭,吸引人入坑;而后以投資理財、施以小利等手段誘人上當;最后,再以各種理由誆騙當事人購買“洗錢工具”,最終套現詐騙得手。有的受害者法律意識淡薄,與“導師”一頓“絲滑配合”后,才發現不僅錢財受損,也變相淪為了詐騙分子的“幫兇”,追悔莫及。
電信網絡詐騙者洗錢詭計多端、套路環環相扣,是對監管治理的嚴重挑釁、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更是對個人法律素養和反詐素質的考驗。對此,公安、通信、網信等相關部門,要不放過任何一個違法違規線索。一手深挖斬斷其背后團伙和鏈條,一手針對新手段、新特點升級治理思路,持續強化電信網絡詐騙的治理。互聯網平臺、手機應用商店等,也必須對其發布、上架的廣告內容,強化審核管理的責任義務,杜絕披著“迷惑外衣”的詐騙信息流通。此外,街道社區等相關部門單位也不妨對居民多些反詐科普宣傳,提高個人的法律和反詐意識。須知,詐騙洗錢能否成功實施,首先是有沒有人幫其出力。最關鍵的一環,其實在個人層面——不輕信他人、不透露信息、不盲目分享密碼或轉賬,就不會墜入詐騙“洗錢”的深坑。
天上不會掉餡餅。即使掉,也是讓人頭破血流、教訓沉痛的“鐵餅”。執法部門嚴厲打擊、平臺單位嚴把責任、個人多些警惕警覺,就能不斷揭穿詐騙“洗錢”的戲法,守護好每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