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5月1日,海南島全島解放,那場歷時近兩個月的戰役終于落下帷幕。
當勝利的捷報傳來,人們歡欣鼓舞,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也對解放臺灣的征程充滿了信心。
其實,早在1948年,毛主席就已開始謀劃解放臺灣的大計了。
他高瞻遠矚,目光如炬,在那次宏大的計劃中,毛主席不僅考慮了軍事戰略,甚至收復臺灣后派誰去做省長都想好了。
當時,毛主席心中選定的人選,叫作“舒同”。
他有著“人民書法家”的美譽,別看他的名氣不大,卻是不折不扣的革命先驅,為我國解放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從江西神童到“馬背書法家”
舒同,1905年11月25日出生于江西東鄉縣一個貧苦農家。
他天生聰穎,自幼便展現出了非凡的天賦。年僅14歲時,就因才華橫溢被鄉里稱為“神童”。
后來,在五四運動新思潮的影響下,他與進步青年共同創辦了傳播新文化的“金蘭同學社”。
1926年,21歲的舒同加入了我黨組織,并擔任了東鄉縣領導,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1930年9月,舒同正式加入到中國工農紅軍,被分配到紅四軍政治部擔任秘書。
在隨后的歲月里,他歷任紅11師秘書長、紅四軍宣傳部部長和紅一軍團宣傳部部長等職,參與了五次反“圍剿”作戰。
長征途中,舒同擔任紅2師政治部主任、紅4師政治部主任等職,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仍保持著對書法的熱愛。
當時沒有紙筆,他就用木棍在地上練字;甚至有時候騎在馬背上,也不忘用手指在馬背上比劃。
正好那一幕被當時路過的毛主席看到了,毛主席笑著稱贊他為“馬背上的書法家”,這個雅號從此伴隨了他一生。
1936年,紅軍到達陜北后發生的一件小事,充分展現了舒同的文化素養。
當時,當時我組織想請當地一位前清翰林出任邊區參議員,那位老夫子以“和沒文化的人談不來”為由拒絕了。
毛主席得知后,讓舒同以高層的名義給他寫了一封信。
那位前清遺老讀完信后大為驚嘆:“字美文雅,想不到共產黨內也有人才啊!”。隨即同意出山參政。
同年,延安創辦了中國抗日軍政大學,負責籌備的同志請毛主席題寫校名時,毛主席推薦說:“你們去請1軍團的舒同寫吧,他的字寫得很好哩!我很欣賞。”
抗戰中的“多面手”
抗日戰爭時期,舒同歷任八路軍總部秘書長、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以及中央總政治部秘書長兼宣傳部長等職。
正是那段經歷使他積累了豐富的政治工作和宣傳經驗,為日后被委以重任和毛主席欽定的臺灣省省長奠定了基礎。
后來,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舒同的才能得到了更為全面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