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樹頭、砍龍眼枝、扎火球……近日,端州區黃崗街道下黃崗一社區白石村的村民們正在緊鑼密鼓地制作火球,為在“五一”假期舉辦的肇慶市端硯文化嘉年華舞火龍(甩火球)活動做準備。“希望通過嘉年華活動,讓更多人了解甩火球的魅力,爭取申請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甩火球傳承人李汝展期許道。
甩火球的精彩場面。 通訊員 周智 攝
甩火球是本土語言,廣州話為掏火球,也即是點火圈、舞火龍的意思。甩火球是下黃崗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獨有的娛神娛人民間習俗,主要盛行于端州區黃崗街道白石、賓日、東禺等村(社區),還有高要區金渡鎮水邊、水口等村(社區),下黃崗一社區白石村為中心流行區。
甩火球的歷史可追溯到北宋年間。當時包拯在端州任職,處理了官員斂取貢硯、欺壓硯工的案件。百姓為表達對包拯的擁戴,在中秋之夜開展敬火神的活動,有甩火球、燒番塔、放孔明燈等表演。甩火球有寄托火神驅邪除魔,祝福黃崗硯田豐收,期盼生活紅紅火火的寓意。
甩火球傳承人李桐炎告訴記者,每年中秋節前,同姓家族的人便聚在一起商討甩火球事宜,包括取材、選人、訓練等籌備工作,選派青壯年向老一輩學習。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增進了鄰里感情和家族凝聚力。
學習扎火球和甩火球是一場技術和智慧的考驗。判斷一個火球是否漂亮,要看它的火尾長不長,夠不夠飄逸,能不能舞出火龍。“高手舞出的火尾能將人圍成一圈,像一條巨龍舞動。”李桐炎說,這取決于火球扎得好不好,甩火球的人技術是否高超。
“扎火球是甩火球最關鍵的一環。”李桐炎介紹,每年中秋節前,大家會砍下大小適中的龍眼枝條,將其陰干后用鐵絲將枝條一層一層扎穩,即“扎底座”“串枝”“疊火頭”,并在每一層放上小鞭炮。扎好的火球必須要保持平衡,稍微偏一點都會影響火尾的大小和走向。扎好火球后,老一輩先用未點燃的火球訓練年輕人,指導動作、力度和細節。當年輕人真正能掌控火球了,才給上場甩火球。
“甩火球危險性比較高,既是體力活,更是技術活。”李桐炎告訴記者,甩火球要有足夠的腳力、腰力、臂力。一個火球輕則七八斤,重則10多斤,加上甩動起來產生的風阻、燃燒的火力,需要可掌控重達二三十斤物體的力氣。
甩動火球時,雙手要高過頭頂。手中繩子一收一放,火球一高一低地轉動,一招一式猶如武術表演。火球在手中飛速旋轉,火焰被拉扯成一道道絢爛的弧線,伴隨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如一條條靈動的火龍在夜空中穿梭,甩火球的魅力盡顯。
甩火球在傳承中得到了創新發展。甩火球傳承人李廣權是大家公認的“花式王子”,甩得一手好火球,左右交替換手甩出不同花樣的火龍,每次表演都贏得陣陣喝彩。
“甩火球不僅展示了端硯之鄉的民間藝術和民俗魅力,更是人民群眾情感自由交流的載體,是傳統智慧的傳承和發揚。”李桐炎說,甩火球表演與白石村酒堂、張之洞碑文、白石村伍丁亭構成了一種密不可分的配屬關系,與端硯文化相關的人文景觀、風物遺址遺跡等文化場所相互交融,為人們提供了巨大的文化認知空間。
近年來,我市重視甩火球傳統民俗文化的挖掘、傳承和發展,積極組織開展各類非遺活動,將甩火球納入其中,如肇慶廣府文化廟會非遺巡游、端州中秋民俗文化節等。在這些活動中,甩火球表演往往成為全場焦點,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駐足觀賞,極大地提升了其知名度和影響力。
2024年,端州區將甩火球與體育競技相結合,舉辦首屆甩火球大賽。這不僅增加了甩火球的趣味性和觀賞性,還激發了民眾的參與熱情,促進了社區群眾團結協作,并進一步提升了肇慶旅游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楊麗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