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女性視角做有溫度的汽車新聞
作者 | 李昊飛
編輯 | 老叮當
出品 | 華山論劍V(iauto-ilife)
隨著上海市高等法院初步判決的落下,長達半年時間,關于上海車展主辦權之爭的鬧劇終于落下帷幕。
當然,雖然主辦權之爭已經塵埃落定,但必須承認,因法律糾紛導致的決策延遲已造成實際困擾。
據來自主機廠的朋友爆料,“因此前向兩個‘組委會’同時繳納定金而面臨協調難題,布展進度相比往年明顯滯后了很多,現在只能抓緊時間籌備了”。
而這,并未上海車展的唯一困擾。
一方面,過去兩年車展的流量傾斜嚴重,為了避開一些網紅企業家、網紅車企的風頭,車企們已經不再將所有希望寄托于上海車展這一場盛會,而是選擇錯峰發布,避免在車展的喧囂中被淹沒。
于是,我們看到,今年上海車展的戰線被拉得格外漫長。從 4 月初開始,新車上市的消息便接踵而至。4 月 15 日,更是迎來了新車發布的小高潮,一天7款新車集中亮相/上市。
另一方面,工信部一張公告,不僅給上半年火力全開的“全民智駕”趨勢按下暫停鍵,也為接下來車企的競爭帶來了新的看點。
要知道,過去半年,關于自駕平權、高階自動駕駛的爭論甚囂塵上,從自主品牌到合資品牌,都希望通過普及全民智駕實現在新能源領域的彎道超車。
而隨著工信部公告明確指出,汽車企業要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禁止“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智能”“零接管”等詞匯。
這則消息給新勢力帶來的困擾,不僅是連夜修改物料、PPT,更難的是,如何在汽車設計審美疲勞嚴重的當下,找到讓自己在上海車展這樣一個百花齊放的舞臺上發光的第二個點。
此外,受外部國際形勢、關稅大戰的影響,跨國車企對中國市場的態度也變得耐人尋味。
總而言之,這場曾被視為汽車行業風向標的盛會,如今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相比 2022年上海車展,今年的上海車展少了幾分喧囂,多了一些冷靜與思考。
1
上海車展上的合資車企:
大眾、豐田領銜轉型
盡管車展的影響力有所下降,但其在行業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替代。對于豐田、大眾等全球性車企來說,上海車展仍是展示品牌形象、發布戰略規劃的重要平臺。
今年,大眾之夜成為了唯一的品牌之夜活動,大眾將用 "德系基因 + 中國智造" 的組合拳重塑市場認知。全球首發的增程式概念車瞄準理想 L8/L9 的市場空白,ID.3(參數丨圖片) GTX 則以性能化改裝版本切入年輕市場,試圖在純電領域復刻燃油車時代的操控情懷。
更值得關注的是上汽奧迪 A5L Sportback,將作為首款搭載華為 ADS 輔助駕駛系統的豪華品牌燃油車亮相,同時登場的還有新AUDI品牌首款量產車。
從去年 5 月戰略簽約到五款新車落地,大眾僅用 11 個月完成從概念到量產的跨越,展現出 "中國速度"。大眾與華為、騰訊的合作打破了傳統供應鏈邊界,智能座艙的本土化解決方案既保留德系品質,又補齊智能化短板。這種 "精準卡位" 策略,正在重塑合資品牌與新勢力的競爭格局。
作為日系領頭羊,豐田也將在車展上發布一系列新車型和技術成果,彰顯其在新能源和智能駕駛領域的布局。
4月19日,豐田中國在位于江蘇常熟的技術中心展示了其在新能源與智能化領域的技術成就,并宣布在中國實施RCE制度。
實際上,從鉑智3X開始,豐田就在中國市場推行RCE制度。
何為RCE?我們知道,豐田的CE體制(Chief-Engineer首席工程師)是產品戰略的核心,CE負責整個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過去豐田車型的CE均有日本人來擔任,RCE制度的推出,意味著豐田首次將產品定義交給中國研發人員,由更懂中國市場的中國人擔任,全盤負責一款新車的研發和產品定義。
這一次,豐田中國一次性官宣了四位中國RCE,他們是柳文斌、王君華、葉志輝、許天龍,分別負責鉑智3X、鉑智bZ crossover、鉑智7X以及下一代卡羅拉。
除了讓更懂中國市場的工程師來決定產品定義和研發規劃,豐田也將加深與中國供應商伙伴的合作,鉑智3X搭載Momenta輔助駕駛方案,只是一個開端。
這些舉措,一方面體現了豐田對現地化開發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將提升豐田車型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除了電動化車型,此次燃油車也看點十足,雷克薩斯將首發展示全新ES,世極也將中國首發一款新車型,新車融入本土設計元素,定位高端個性化市場,進一步補足豐田在華的豪華產品矩陣。
而與大眾、豐田前途一片光明不同,韓系、法系、美系合資品牌可以說正在經歷至暗時刻。一邊是新能源轉型發展受阻,一邊是關稅大戰舊導致整車、零部件進出口價格失序。
這一切,預示著在產業變革的關鍵時期,唯有深度融入本土生態,合資企業才能在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的市場中找到生存之道。未來的合資 2.0 時代,那些能將全球資源與本土智慧深度融合的企業,才能在這場汽車產業的終極博弈中笑到最后。
2
上海車展上的中國企業:
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在設計語言高度趨同、智駕宣傳遭遇強監管的當下,中國品牌如何在同質化競爭中開辟出差異化賽道,也成為了本次上海車展關注的一大亮點。
可以肯定的是,雖然智駕宣傳被強監管,但車企推廣輔助駕駛的熱情不會消減。
本屆車展,搭載雙Thor芯片、與5顆激光雷達的極氪9X光輝,將作為極氪首款L3級智駕量產車成為上海車展最受關注的對象,已經透露將于年內推L3量產車的鴻蒙智行、理想、小鵬等車企預計也會在上海車展大秀肌肉。
只不過,在消費者對智駕信心受損的情況下,車企如何在合規前提下傳達技術優勢,會很考驗企業的敘事能力。
當然,智駕的困擾只存在于把智駕當成唯一/唯二優勢的企業,大部分傳統品牌其實手握多張王牌。
比如在動力技術領域,前有將豪華中型新能源車打入20萬內的雙動力車型阿維塔06,后有基于SPA Evo平臺打造、擁有2.0TDHT ProP4電機、2.0TDHT Pro雙P4電機、1.5TDHT EvoP4電機三套動力系統的領克900,各家車企對插混、增程市場可以說勢在必得。
雖然領克900選擇在車展后錯峰上市,但無論是動力表現,還是Orin-X/ Thor芯片,算力達到700TOPS的智能優勢,都有望成為上海車展的熱門車型。
除了混合動力,純電方面也是百花齊放。
繼比亞迪3月發布全球首款1兆瓦閃充樁,極氪表示將在本屆上海車展推出1.2兆瓦全液冷超充樁,華為也計劃在車展開幕前夕發布1.5兆瓦超充新品。
此外,億緯鋰能、欣旺達等電池企業也將展示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等創新成果,推動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純電汽車的續航里程焦慮將得到進一步緩解。
可以說,上海車展的舞臺上,智駕強監管雖然帶來了挑戰,但也促使車企多元突圍。動力技術革新、充電設施升級、電池科技突破,中國品牌正以多維發力打破同質化困局。
結語
上海車展的喧囂背后,中國汽車產業正在經歷從 "單點突破" 到 "系統重構" 的質變。
當設計語言陷入同質化陷阱、智駕宣傳遭遇監管寒流,那些能將技術創新轉化為用戶價值、將合規壓力轉化為品牌護城河的企業,才能在這場產業變革中笑到最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