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在《歐洲心臟雜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一項大型研究揭示,動態血壓監測中的“血壓在目標范圍內的時間百分比"(PTTR)指標,能夠更精確地預測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風險,遠優于傳統診室血壓測量。這項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高血壓研究所主導的國際多中心研究,為2024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血壓管理新指南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
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14個人群隊列的14230名參與者數據,首次系統評估了同時考慮收縮壓和舒張壓的PTTR指標與不良健康結局的關系。
研究采用2024年ESC指南的非高血壓閾值
24小時動態血壓<115/65 mmHg
日間<120/70 mmHg
夜間<110/60 mmHg
研究發現,僅有診室血壓在理想范圍(120/70 mmHg)的未治療患者中,只有約35%的人24小時動態血壓達到最佳控制水平;而對于診室血壓正常但達到高血壓標準(140/90 mmHg)的患者,這一比例降至僅13%。這一發現顯示,單純依靠診室血壓會導致大多數患者血壓控制狀況被誤判,凸顯了動態血壓監測的臨床價值。
中位隨訪10.9年后,研究表明24小時PTTR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全因死亡風險降低43%(HR 0.57),心血管終點事件風險降低70%(HR 0.30)。更重要的是,當比較2024年ESC非升高血壓標準與2018年舊標準時,研究發現新標準使降低心血管風險所需的目標血壓維持時間從60%(14.4小時)顯著縮短至18%(4.3小時),這對臨床實踐具有重大意義。
論文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高血壓研究所李燕教授指出:“我們首次證實,以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為基礎的PTTR指標,能夠大幅提高心血管風險預測準確性,并為ESC新指南中更嚴格的血壓控制目標提供了實證支持。這意味著臨床醫生應更多地依賴動態血壓監測,而非單次診室測量來評估患者血壓控制狀況。"
這項研究創新地將數學模型與臨床觀察相結合,不僅比較了新舊指南的臨床意義,還量化了動態血壓監測對風險評估的增值作用。數據顯示,將PTTR納入風險預測模型,能使15.2%的死亡風險和19.5%的心血管風險分類得到改善。
對于全球仍面臨“三個半"問題(即僅有半數高血壓患者知曉自己患病,半數知曉者接受治療,半數治療者血壓得到控制)的高血壓防治工作,這一研究結果提供了改進高血壓管理的新思路和新工具,動態血壓監測提供的PTTR指標能夠提供更準確的風險預測,幫助醫生更精準地指導高血壓治療策略。有望實質性提高高血壓控制率和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
全面工作
傳播矩陣
FOLLOW US
蘇州工業園區東方華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電話:0512-68295918
郵箱:info@ccahouse.org
網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水坊路36號姑蘇會平江館心臟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