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4月21日(小新)在巴黎做父母,面對高昂的生活成本,光是給孩子多少零花錢就足以讓一家人開一場家庭辯論賽。什么時候開始發零花錢?發多少?頻率是多少?在這個花錢如流水的城市,如何讓孩子意識到“金錢的價值”,不被消費主義裹挾?法國臨床心理學家讓-呂克·奧貝爾(Jean-Luc Aubert)給出了幾點建議。
【零花錢:有的定期發,有的“隨緣發”】
所謂“零花錢”,大多是父母以現金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發給孩子的小額資金,用于購買一些個人物品、去電影院、和朋友聚餐,或是學著攢錢。可在物價飛漲、奶茶都能賣到5歐一杯的巴黎,給多少才算合適?
答案五花八門。以14歲兒子為例,住在巴黎的Assia媽媽選擇“按需發放”:“我們家沒有設定固定金額,而是看情況給。這讓我能更好地掌控孩子的花銷,判斷是不是合理。”
她補充道,他們從孩子10歲時開始給零花錢,但一開始他總是幾天就花光,然后不停來“追加預算”。
【30歐元/月是大致參考價】
也有些家庭偏愛“固定發工資式”發放,認為這樣能幫助孩子養成獨立和成熟的財商觀念。根據面向青少年的電子錢包應用Pixpay的調查,在法蘭西島大區(?le-de-France),青少年每月平均可獲得30歐元零花錢。金額隨年齡上漲:
10至14歲:平均約20歐/月
16至18歲:上漲到約40歐/月
但在巴黎這個“消費陷阱”,他們常常需要向爸媽申請“財政追加”,最終平均每月拿到103.6歐元(你沒看錯,三位數)。
【零花錢都花在哪兒了?】
在巴黎,青少年的主要支出如下排名:
交通費(公交卡、地鐵票)
食品(Franprix超市買零食、麥當勞、快餐店)
服裝 & 數碼產品(各類“潮”支出)
不得不說,在這個城市,即使你只是想“安靜地做個中學生”,也要小心錢包。
【小學階段發錢?心理學家說:“沒啥意義”】
讓-呂克·奧貝爾認為,零花錢的金額沒有“統一標準”,最重要的是“家庭內部達成共識”:“金額既要考慮孩子提出的需求,也要符合家庭的經濟實際。”
不過他強調,小學階段發錢意義不大: “11歲之前的孩子基本沒有理財概念,他們拿到錢基本只知道買糖。”
進入初中后,孩子逐漸有了“管理金錢”的能力,但仍需父母的陪伴和引導,這本身也是一種“生活教育”:
“要和孩子討論消費的內容,監督并引導,而不是撒手不管。”
青少年雖然總喊“我不要被控制”,但他們其實在潛意識中也需要父母的存在感和邊界感。
【現金比手機支付更“真實”】
奧貝爾建議:最好用現金而非手機支付或銀行卡,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金錢的消失”。他還呼吁父母應盡量透明自己的收入狀況,讓孩子懂得“爸爸媽媽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我一個月賺多少,你就可以拿多少比例。”
【零花錢的“性別差距”?別忽視!】
別以為巴黎是男女平權天堂——調查顯示,女孩拿到的零花錢普遍比男孩少。
為什么?女孩的開銷就不是“剛需”嗎?心理學家分析,這背后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性別偏見:“這是一個沿襲至今的老觀念。在零花錢這件事上,我們的性別平等其實還差得遠呢。
【總結一下:】
10歲前可以觀望,11歲后“試水”發零花錢;
初中階段應當搭配“金錢教育”一起進行;
固定還是按需發?因人而異,家庭商量好就行;
用現金,比二維碼更有“花錢實感”;
男孩女孩請一碗水端平。
巴黎的孩子或許早早就學會了“花錢的自由”,但父母的責任,是讓他們也學會控制的自由。別讓零花錢變成“月光之旅”的助燃劑,而是“成長之路”的起點。
文|小新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