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讀書日的即將到來,哈爾濱的書香氛圍愈發濃郁。作為2025世界讀書日特別活動之一,4月19日,著名作家阿成與女兒王若楠攜隨筆集《溝通與對抗》做客哈爾濱市圖書館“一書·一城”,開啟一場充滿智慧與溫情的文學對談。活動現場,父女倆圍繞寫作、閱讀與家庭記憶暢所欲言,將兩代人在文學表達、生活洞察與情感體悟上的異同,生動地展現在眾人眼前。現場觀眾沉浸其中,互動環節氣氛熱烈。
這場文學對話,不僅展現了文學創作的無限可能,更引導讀者重新審視閱讀的本質與意義。之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阿成語重心長地表示:“書籍是我們最忠實的伙伴,它會成為我們人生道路上重要的支撐與基石。”王若楠則向大家發出誠摯呼吁:“希望大家能夠暫時放下手機,沉浸在紙質書的世界里。因為紙質書帶來的獨特質感,是手機屏幕永遠無法給予的。”
兩代人共話《溝通與對抗》:
“在差異中尋找共鳴,在碰撞中收獲成長”
《溝通與對抗》作為阿成與王若楠共同創作的作品,書中處處閃耀著兩代人思維碰撞的火花。兩位作者以細膩筆觸,對電腦、手機、網上聊天、明星、電影等眾多元素,發表了各自獨到的見解與感悟,反映出兩代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軌跡與思考方式。
阿成坦言,父母與子女之間,對抗與溝通總是相伴而行。這部隨筆集的選題,是父女倆共同商討的成果。起初,阿成先擬定提綱,隨后與女兒交換意見,這一過程本身就充滿了溝通與對抗。“就像搭建一座橋梁,每一塊木板的放置,都需要反復磨合。”
王若楠回憶起創作初衷,笑著說:“一開始,我其實不太愿意和父親合寫一本書。我們感興趣的話題差異很大,我喜歡的,父親那一代人未必認同。”但經過不斷地交流與溝通,父女倆各自從候選話題中,篩選出對方認可的部分,最終達成了平衡。在眾多話題中,電腦網絡、對生命的思考等,成為了他們共同關注的焦點。
稱閱讀是對精神世界的滋養:
“閱讀會把我們引向另一片更加醉人的綠洲”
談及讀書,阿成打開了話匣子。他回憶起年輕時,書籍資源匱乏,所以不論什么書,他都廣泛涉獵,從講述橋梁的建造、針織制品的洗滌到指揮大合唱的內容,這些看似與文學創作無關的書籍,卻為他日后的小說創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他也表示:“閱讀永遠不會讓我們感到枯燥,不會把我們引向沙漠,而是引向另一片更加醉人的綠洲。”
阿成認為,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讀書方式,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他推崇無功利的閱讀,“在法蘭克福,我曾看到一位老人,除了睡覺,大部分時間都泡在書店里,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起初我很不解,后來才明白,讀書對他來說,是一種純粹的快樂,是對精神世界的滋養。”
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方面,阿成有著自己的心得。他說:“要從孩子感興趣的書入手,比如小時候,我會給女兒買圖文并茂的小人書、連環畫版的名著,同時控制閱讀量,讓她對讀書產生期待。”
讀書的意義究竟何在?阿成回答道,“讀書,在我看來就六個字:做人,做事,做夢。”他解釋道:“讀書的首要目的是做人,知書達理,沒什么可牛的。做事,是學習你追求的各種技能,并能由此創新、創造。做夢,則是書為您打開一個又一個令你喜歡的虛擬世界。”
談時代變遷對創作產生的影響: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作品,每個時代都需要記錄者”
時代的變遷,在阿成的創作歷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記。他回憶起早期寫作時,沒有電腦,只能靠手寫,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最后工整地謄寫。隨著科技發展,電腦寫作帶來了極大便利,女兒王若楠幫他打字,而語音輸入法的出現,更是讓他的創作效率大幅提升,最多一年能發表二十多篇短篇小說。
對于網絡作家,阿成持有開放包容的態度。他認為,無論形式如何變化,文學的本質始終不變。“每一個作家寫的書,畢竟是他當下的價值判斷和情感感受,包括經歷積累的一種文化上的藝術呈現。每個時代都需要記錄者,我們要把握好自己所處的時代,肩負起作家的使命與責任。”
王若楠則對AI技術發表了自己的看法:“AI的確能為我們提供幫助,但真正頂級的創作者,是無法被機器取代的。因為文學創作不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表達與思想的傳遞。”
呼吁“放下手機看會兒書”:
“捧起一本書,它所能給予你的精神力量遠超手機”
活動現場,有家長提出與孩子溝通的難題,王若楠感同身受地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作為母親,我在教育孩子時,既受我的父輩的影響,也受當下社會環境的制約。和處于青春期的兒子溝通,確實不容易。我們這一代和父輩的相處,相對來說沒有那么多焦慮。實際上父母對我們期待并不高,對我們的未來并沒有太多的指手畫腳,相對來說更多的是自由生長。但現在不同了,孩子周圍都是優秀的同齡人,作為家長很難不焦慮。不過,我的兒子很樂觀,他并不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有什么問題,這種自洽的心態,反而讓我很佩服。其實我們要承認,他們這代人比我們更優秀!”
采訪中,王若楠坦言“放下手機看會兒書”這個概念特別好。她直言:“手機雖然能給我們帶來方方面面的信息,但紙質書所帶來的閱讀觸感與質感,卻是獨一無二的。”隨后和記者分享一段親身她的經歷,“在母親病重的艱難時期,朋友給我推薦了許多書,這些書給予了我巨大的精神慰藉,這種體驗是手機閱讀無法替代的。人生難免起起落落,充滿變數。在這些時刻,捧起一本書,它所能給予的精神力量遠超手機。因此,我真心希望大家能夠偶爾放下手機,沉浸在紙質書的世界中。”
- 龍頭新聞·生活報記者: 吳海鷗 王曉晨;攝影:吳海鷗 王曉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