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發布了一份關于MQ-25“黃貂魚”項目的詳細簡報,標志著美國海軍艦載航空能力現代化進入了一個全新且重要的階段——這份提交給美國國會的文件概述了該項目取得的進展,并對有望成為首款艦載無人空中加油及情報、監視與偵察(ISR)平臺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前瞻性評估。
MQ-25“黃貂魚”是波音公司為美國海軍研發的一款無人空中加油飛機,旨在延長F/A-18“超級大黃蜂”、EA-18G“咆哮者”和F-35C“閃電II”等艦載機的作戰半徑。據估計,MQ-25能夠在距離航空母艦500海里以外的地方輸送15000磅燃油,這彌補了美國海軍艦載機聯隊長期存在的作戰能力缺口。目前,F/A-18E/F“超級大黃蜂”有時不得不從戰斗任務中抽調出來執行空中加油任務。通過引入一款自主加油無人機,美國海軍旨在優化有人駕駛裝備的戰斗可用性,同時擴大艦載機聯隊的作戰半徑。在2025財年的預算申請中,美國海軍撥款8.98億美元用于采購首批三架飛機,并繼續開展研究、開發、測試和評估(RDT&E)工作。該項目的全部計劃采購量為76架飛機,其中67架用于作戰部署,9架用于測試。
波音公司將其在艦載航空領域超過90年的豐富經驗(從道格拉斯TBD“蹂躪者”到如今的F/A-18E/F)應用于MQ-25的研發。2018年,波音公司獲得了一份生產工程開發模型(EDM)飛機的合同。波音公司擁有的T1測試機于2019年首次試飛,累計飛行約125個小時,并成功與三種機型(F/A-18、E-2D“鷹眼”和F-35C)進行了空中加油任務。2021年,T1測試機被整合到“喬治·H·W·布什”號航空母艦上,展示了其在甲板上的操作能力。這一早期階段為目前正在波音位于密蘇里州圣路易斯的工廠生產的五架工程開發模型飛機(以及一個靜態測試單元)奠定了基礎。首架工程開發模型飛機計劃于2025年12月進行首飛。為了支持擴大生產規模,隨著該項目向全速生產階段推進,波音公司計劃在2025年底前將生產轉移到伊利諾伊州馬斯科特塔的圣路易斯中美洲機場。
在2024年7月的范堡羅國際航空展上,波音公司證實美國海軍正準備在2024年下半年發布低速率初始生產(LRIP)階段的提案請求(RFP),預計在2025年年中簽訂合同。與此同時,波音公司正在投資開發一種新的地面控制系統和軟件架構,該架構將允許F/A-18“超級大黃蜂”或E-2D“鷹眼”在MQ-25執行任務期間對其進行遠程指揮。該系統是專門為滿足美國海軍的集成要求而設計的,并可與下一代控制站協同工作。
作為該項目范圍的重大擴展,波音公司還在2024年9月16日的空天力量協會空天與網絡會議上推出了MQ-25的陸基版本。這款被稱為MQ-25 LBV(陸基版本)的機型是在參考美國空軍意見的基礎上內部開發的,旨在滿足未來在對抗環境中的加油需求。陸基版本的翼展延長至92英尺(相比之下,艦載版本的翼展為75英尺),無需折疊機構,并將機翼燃油存儲量增加了40%。通過數字建模,波音公司優化了配置,目前該配置包括兩個3000磅的外掛架,能夠攜帶額外的加油設備或任務載荷。
MQ-25 LBV保留了軟管-錐套式加油系統,作為美國空軍更廣泛的下一代空中加油系統(NGAS)戰略的一部分,旨在為協同作戰飛機(CCA)提供支持。該版本還可能經過改裝,以執行情報、監視與偵察(ISR)、電子戰和空中預警等任務。在2024年會議上展示的一張圖片顯示,陸基版本正在從一架KC-46加油機接受燃油。其設計與現有的配備受油探頭的飛機仍然兼容。
總的來說,MQ-25的艦載版和陸基版為跨軍種的分布式作戰提供了支持。MQ-25旨在無縫集成到不斷發展的戰術架構中,體現了美國海軍和空軍戰略需求的融合。隨著其他全球軍事大國也在開發類似的能力,MQ-25“黃貂魚”有望成為同類中首個全面投入使用的系統,標志著21世紀航空航天戰略中自主空中加油和多功能無人系統的重大轉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