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剛過7點半,家長們把嬰幼兒送進北京昌平區沙陽路邊上的一所大學校園。步行幾分鐘后,他們最終在一所白色建筑前停下腳步,這是坐落在北京科技職業學院中的昌平區托育綜合服務中心,門口處,托育園里的保育師們已經恭候多時。
4月15日早晨,北京市昌平區托育綜合服務中心,學前專業2023級學生孫欣欣(右一)和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簡稱托育專業,后同)2023級學生王明偉(右二)在大廳等待幼兒入園。
乳兒班里的保育師
關注寶寶一舉一動
師幼比1:3,乳兒班是托育園里師生配比最高的班級。
4月15日上午,乳兒班的三個小朋友正在做游戲。
而實際上,因為托育園坐落在北京市第一批設立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職業院校之中,有了專業學生的加入,昌平區托育綜合服務中心乳兒班的師幼比則要更高些。
8點入園后,給孩子們喂輔食、吃早飯,是托育園保育師們著手忙碌的第一件事。在乳兒班,負責照看6名乳托寶寶的,就有7名保育師,其中還包括兩位科班專業的實習學生。
4月15日上午,保育師在指導實習學生為小寶寶換尿不濕。
王明偉是實習學生之一。她說,在乳兒班里,與孩子們接觸的過程讓課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更有實感。
“小月齡寶寶抱在懷里時你能感受到的柔軟和溫度,以及八九個月的寶寶所展現出的自主意識,是教室里的娃娃模型所不具備的。這里和學校教室最大的不同,就是與孩子們在一起時,他們是‘不容錯眼珠’的,得關注寶寶們的一舉一動。”
對幼兒期的寶寶
要把復雜的事情變簡單
與乳兒班距離不遠,托大班里2到3歲的孩子們,已經不滿足于咿咿呀呀地表達訴求,學會了傾聽與簡單訴說的他們,也擁有著更活潑和豐富的課程內容。
吃完早飯,在經過簡單的晨間游戲后,孩子們圍坐在學前專業2023級學生孫欣欣跟前,聽她講述了一個關于蔬菜王國的繪本故事。
4月15日上午,學前專業2023級學生孫欣欣為小朋友講一個關于蔬菜的故事。
“給小朋友講故事,也不能用太過復雜的句式和詞匯,得盡量簡單,讓孩子們聽得懂?!睂O欣欣說。2到3歲年齡段孩子,留給一件事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更需要注重講故事的節奏,增加互動和引導。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給保育師提出更高要求,但在保育師們“輸出”的過程中,則需要將復雜的事情變簡單。
4月15日下午,學前專業2023級學生孫欣欣和另一位保育師注視著小朋友倒水。在大班里,保育師鼓勵小朋友勇于嘗試的同時提供足夠保護。
嬰幼兒托育服務產教融合
在接受采訪時,她們都提到,在許多人的眼中,托育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工作與普通的幼兒照料工作一般無二。但她們除了學習護理、急救外,還學習嬰幼兒行為習慣培養、嬰幼兒心理學等科目。
課堂上學到的內容,會在后續的實踐的過程中得到驗證。托班里保育師等“老前輩”的指導,也會讓專業學生補全許多課本中尚未觸及的經驗。
4月16日上午,學校課堂,學前專業的同學們正在學習嬰幼兒急救知識。
學生第三、四學期開始進入園所開展各6周的實習,第5學期在校學習8周后,繼續進入園所實習。第6學期進行畢業實習。
“你會發現對于照顧、引領孩子,來自科班的學生更容易上手。”陳營是托育園區中的一名“老保育師”,在她看來,科班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或許確實與托育實操有些許差距,但經過專業知識“武裝”的學生們因為“起點高”,在實操過程中往往能夠“一點就通,一學就會”。
4月16日上午,老師正在指導一名男生操作心肺復蘇。
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國際幼教學院常務副院長翁琿琿告訴記者,自2023年學院招收第一批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至今,學院與托育園共建實習基地,校內課堂理論學習,實習基地實踐實操;學院與園所共同教研、共同指導學生,實現了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雙課堂”模式。
事實上,許多家長將三歲以下的嬰幼兒送入托育園,本身是出于無奈。
但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從家長們接送孩子時,就能看出來。”翁琿琿說,“會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來接送。也就是說,在家里其實是有老人可以照看孩子們的,但他們還是會選擇把孩子送進托育園?!?/p>
這意味著家長們也在給予托育工作更多的信任。
記者/王子誠 田杰雄
編輯/王遠征 張湘涓
校對/賈寧
運營編輯/樊一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