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聽說某個國家派了80個士兵上戰場,打完仗回來一數——81人!你一定會覺得要么是編故事的人瘋了,要么是上帝在人類戰爭史上開了個黑色玩笑。
但這事兒真真切切發生在1866年的歐洲,主角是如今人均GDP世界第二的“郵票王國”列支敦士登。
更離譜的是,這群士兵不僅帶回來一個“編外人員”,還全程零傷亡、零戰斗、零傷亡。他們甚至在戰場上煮咖啡、吃香腸,把打仗變成了一場跨國露營。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個藏在阿爾卑斯山里的彈丸小國,如何用最佛系的方式,打出了人類戰爭史上最匪夷所思的“躺贏局”。
一、“被迫營業”的參戰國:我們真的不想打啊!
1866年夏天,普魯士和奧地利為爭奪德意志邦聯領導權大打出手。
夾在兩大強國之間的列支敦士登,國土面積只有160平方公里(相當于北京朝陽區),全國人口不到8000人,卻被奧地利硬塞進“德意志邦聯”參戰名單。
當維也納發來征兵令時,列支敦士登大公約翰二世氣得直拍桌子:“我們全國軍隊就80個人!這仗怎么打?”
更魔幻的是,這80名士兵里有一半是臨時征召的公務員、郵差和鐘表匠,平均身高不足1米6——因為全國成年男性普遍營養不良。
據王室檔案記載,出征前的軍事會議上,指揮官菲利普伯爵提出了三個靈魂問題:
1. 要不要帶子彈?(最后決定帶20發/人,但要求“盡量別開槍”)
2. 遇到敵軍怎么辦?(全員舉白旗高喊“我們是中立國!”)
3. 在戰場怎么吃飯?(專門配備3名廚師,攜帶200公斤香腸和80升葡萄酒)
這支“旅游觀光團”式的軍隊,在7月12日清晨含淚告別家人時,民眾送的既不是武器也不是護身符,而是成筐的奶酪和毛毯——畢竟阿爾卑斯山區的夏天,晚上也只有5℃。
二、戰場迷惑行為大賞:打仗不如野炊
1. 史上最安全的前線:每天看敵軍放風箏**
列支敦士登軍隊被派往蒂羅爾地區駐守,對面是意大利軍隊。
但雙方很快達成默契:意大利人每天上午10點準時放風箏,列支敦士登士兵下午3點集體喝咖啡,偶爾互相揮揮手打招呼。
有個叫漢斯的士兵在日記里寫道:“對面的意大利佬今天送過來一籃子番茄,我們回贈了半只烤乳豬。中尉警告我們別吃太多,說敵軍可能在食物里下毒——但這么香的毒藥,我愿意每天中三次!”
8月11日停戰前夜,列支敦士登軍隊接到撤退命令。清點人數時,軍需官突然發現隊伍里多了個穿奧地利軍裝的大胡子。
原來這是名迷路的奧地利聯絡官,他在阿爾卑斯山里轉了三天,餓得眼冒金星時聞到列支敦士登營地的烤香腸味,跟著香氣就混進了隊伍。
指揮官看著這個“戰利品”,苦笑著對士兵們說:“咱們帶他回國吧,要不然奧地利人又要說我們謊報軍情了。”
三、戰爭經濟學:虧本買賣做成理財產品
這場為期30天的“武裝郊游”,列支敦士登軍費總開支是20萬金幣。但回國后他們干了件驚掉下巴的事——把沒用的子彈和繃帶賣給瑞士軍隊,轉手賺回200金幣。
更絕的是,士兵們把戰場上和意大利人交換的番茄種子帶回國,培育出阿爾卑斯山首個溫室番茄品種。
戰后,列支敦士登大公還跑到維也納哭窮:“我們軍隊都窮得穿補丁襪子了,求求你們別再拉我們進聯盟了!”
奧地利礙于面子,1868年正式承認其中立國地位。如今列支敦士登軍隊只剩110人,卻靠著中立政策悶聲發大財,人均GDP高達18萬美元。
04
當大國們忙著秀肌肉時,列支敦士登悟出了終極生存法則:
全國GDP的1%用于國防(主要買保險);1866年后宣布“永不參戰”;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開放邊境收留難民,反而賺足國際口碑
這種“茍住就能贏”的哲學,讓他們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毫發無損,甚至靠賣郵票給戰俘營發了橫財。
回看這場“80+1”的戰爭,列支敦士登用最不正經的方式,詮釋了最正經的生存智慧。
當全世界都在卷武力、卷霸權時,有人選擇卷烤肉技術、卷跨國交友、卷如何把槍管當香腸冷藏柜。
下次再有人問你“小國怎么在大國博弈中生存”,就把這個故事甩給他:“學學列支敦士登,打仗都能打出人口正增長,這操作不值得雙擊66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