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末,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表示,“我認為我們會同中國達成協議……我認為未來三到四周就能實現”,而且只要雙方達成一致,“5分鐘”就能簽完協議。對于特朗普的這一表態,國內普遍解讀為這是對中國的一種“求和”,應該說,這也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在他挑起關稅戰之后,搞得自己焦頭爛額,最終又不得不對部分中國商品予以豁免,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希望與中國簽署協議,多少是一種服軟。
但需要指出的是,特朗普此舉恐怕并沒有這么簡單,大家想想,如果特朗普真的要向中國求和,他就不會持續提高對華關稅,就不會在關稅戰的同時,又對中國海事和造船領域啟動301調查。凡此種種,都不是“息事寧人”應有的姿態,因此咱們認為,特朗普呼吁與中國達成協議,并約定了“三到四周”的時間,這恐怕不是“求和”,相反某種程度上來看,可能還是一種“最后通牒”。
為什么這么講?一方面,在與中國博弈的過程中,美國是慣于“單方面提要求”和“單方面確定時間”的。比如說,2023年6月7日,包括彭博社在內的多家美媒表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于“未來幾周”訪華;6月12日,匿名美方官員宣布,布林肯將于6月18日訪問中國,而外交發言人汪文斌卻表示,“沒有可以提供的消息”。這就是美方單方面確定時間的典型例子,其目的是為了逼著大陸接受。
另一方面,就在特朗普表示,可能在未來3-4周與中國達成協議前后,美國采取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比如說,4月15日,據中時新聞網的報道,美印太部隊總司令帕帕羅熱炒臺海沖突,宣稱或導致50萬人死亡;4月16日,據《環球時報》的報道,美國向日本派駐B-1B戰略轟炸機,美媒討論“如何摧毀三峽大壩”;比如說,4月21日到5月9日在南海及巴士海峽舉行美菲軍演,最近處距離臺灣不到200公里。
因此,特朗普所謂“認為會同中國達成協議”,時間可能在“三到四周”的表述,恐怕很難說是對華“求和”吧,哪有“打上門來”的求和,哪有分裂別國的“求和”?因此咱們認為,特朗普并沒有在向中國求和,相反,他還在堅持關稅戰,而且試圖迫使中國大陸接受“城下之盟”。
那中國會同意嗎?當然不會同意,原因很簡單,中國對于美國有“四個不依賴”,也即:1、不依賴美國市場;2、不依賴美國保護;3、不依賴美國商品;4、不依賴美國能源。所以,中國不是日本,“北京不是東京”,特朗普不可能像里根強迫日本簽署“廣場協議”那樣,讓中國也接受“不平等條約”,因此特朗普最終等不到中國打來的電話,咱們說得很明白,“不會給野蠻人打電話”。
那么,中美關稅戰可能是以什么方式結局?可能有三種吧。
- 達成妥協。中美各退一步,特朗普放棄不合理的要求,中國從大局出發,也做出一定的讓步,最終雙方達成妥協,特朗普會對內宣稱勝利,但事實上,他其實是輸了。
- 中美冷戰。中美互不相讓,最后雙方都建立了針對對方的很高的“關稅壁壘”,并導致兩國貿易徹底脫鉤。
- 中美熱戰。貿易脫鉤之后,美國充分意識到,除了戰爭之外,已無法遏制中國崛起,中美兩國逐漸從關稅戰的冷戰,滑向軍事對抗的熱戰,南海、臺海局勢日趨緊張。
因此,咱們認為,特朗普挑起的關稅戰,不外乎是這三種結果,而第一種結果的可能性相對較高,因為中美雙方都還沒有做好攤牌的準備。就咱們而言,中國的關鍵產業鏈尚未完成向中西部的遷移;而就美國來說,日本的重新武裝還在進行,俄烏沖突尚未結束,特朗普剛剛上臺,還沒有徹底掌控國內的方方面面,而如果他鐵了心的要對華開戰,肯定是要在國內“獨裁”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