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闥機器人深圳公司“遷址運營”的傳聞甚囂塵上,在人形機器人賽道引發了不小的震動。外界紛紛猜測,達闥機器人是否陷入了資金困境,發展之路是否會就此受阻。
黃曉華公開回應近期風波
在日前舉行的達闥機器人與國華集團戰略合作發布會上,達闥機器人CEO黃曉慶首次公開回應了這一傳聞。
資金難題是真,引入國華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困境,但黃曉慶明確當前重點是先讓公司活下去,希望員工等一等。“首先要解決的,是企業的發展和生存的問題,包括我們的員工,他也不愿意看到我們出問題。他可以等一下……我們肯定要發展和生存。這個點是我過去我沒有學到的,要先學會生存,然后再去發展。”黃曉慶說。
成立子公司“港仔機器人”
除了解決資金問題,利用國華的香港資源,幫助達闥連接國際市場,是雙方此次合作的另一考量。
會上,達闥與國華成立子公司“港仔機器人”,國華占股51%,達闥占股49%。由于國華集團是香港上市公司,此次雙方合作除了請國華解決資金問題,另一方面,希望利用國華在香港的資源,以香港為出口連接國際市場。同時,達闥自身擁有2000多項專利,這些專利技術也是后續賦能香港仔業務開展的基礎。
港仔機器人總部定在香港科技園,并在香港成立研究院,聚焦能跑量的大型人形機器人應用。雙方將在物業行業、養老健康行業等領域發力,同時以模型即服務(MaaS)和機器人即服務(RaaS)作為運營體系進行推廣。先在香港創新,再推廣到中國大陸和其他世界市場。
據介紹,港仔機器人后續也將與國內產業鏈合作設立終端制造生產線。目前已經在天津建立了一個合資運營的生產線,并且還在和其他地方進行洽談,逐步提升產能,推動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落地。黃曉慶指出,人類在做出人形機器人方面已經不再有技術障礙,當前是商業化的實現過程。他們希望通過合作,在未來一兩個月逐步推出由達闥賦能的人形機器人可落地的產品,在教育、醫療、健康等領域發布,實現商業化場景的落地。
在推進節奏上,團隊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國華集團執行董事兼總裁秦杰披露,目前已經在上述場景進行了布局,并且有信心在2個月內獲取訂單。達闥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兼高級副總裁楊光華也給出了“5 - 6月產品發布”的時間表,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港仔人形機器人產品將正式推向市場。
“云端大腦 + 公版機”標準化戰略是達闥此次合作的核心舉措之一。黃曉慶將特斯拉的封閉生態與安卓的開放路線進行了對比,他認為特斯拉的封閉生態雖然能夠保證產品的一致性和穩定性,但卻限制了行業的創新和發展。而安卓的開放路線則能夠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和企業參與進來,共同推動技術的進步和應用的拓展。達闥的“云端大腦 + 公版機”標準化戰略正是借鑒了安卓的開放模式,通過提供標準化的平臺和接口,讓更多的企業和開發者能夠基于此進行二次開發和創新,從而加速人形機器人的普及和應用。
直面資本退潮與內卷困局
在發布會現場,面對關于“獨角獸融資困境”的提問,達闥機器人CEO黃曉慶指出,“美國培養冠軍,中國只想占股”,這種差異在人形機器人行業體現得尤為明顯。美國的創投環境更注重對創新企業的長期培育和支持,愿意為有潛力的項目投入大量資金,助力企業成長為行業冠軍。而在中國,部分投資者更傾向于短期獲利,希望通過占股快速獲取回報,對企業的長期發展缺乏耐心和信心。
達闥機器人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已經進行了十年的研發投入,然而在當前資本退潮的大環境下,融資變得愈發困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FIGURE AI在短時間內就獲得了巨額融資。這種差距讓黃曉慶深感無奈。
對于朱嘯虎“行業前景不明”的觀點,黃曉慶認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指出,人形機器人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雖然目前面臨著一些挑戰,但從長遠來看,其市場潛力巨大。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人形機器人必將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
黃曉慶表示,當前融資、裁員等挑戰只是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問題。他認為,從2015年到現在,人類有兩個偉大的突破。一是造出了智能水平超過人類的神經網絡,ChatGPT的發布讓人們不再懷疑能否造出和人一樣聰明的機器;二是通過強化學習解決了人形機器人步行問題,使人類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如今,包括高盛在內的金融機構預測,2030年人形機器人將進入商業化時代,而黃曉慶個人認為這個時間表會提前到來。
在核心技術方面,黃曉慶強調要把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融合,用“公版機標準化”戰略重構產業鏈。達闥的發明是把人工智能通過5G網絡連接到機器人的身體,提出了“云端大腦”的概念。這個概念包含了AGI(通用人工智能)、數字孿生世界、操作系統等重要設施,形成了達闥獨特的海睿OS云端機器人大腦操作系統。因此,與特斯拉、優必選等采取封閉路線的企業不同,達闥選擇以開放生態推動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特斯拉等的封閉模式如同筑起高墻,雖能掌控產品的每個細節,但限制了行業的創新活力和發展速度。
黃曉慶用“造機器人如2007年造手機”來形容當下的挑戰與機遇。2007年智能手機產業變革時,安卓系統打破蘋果封閉生態,為眾多廠商提供發展機遇。如今人形機器人也正處于這一艱難階段。商業化的道路充滿荊棘,但這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過程。
對于機器人行業的未來,黃曉慶表示,未來云端智能機器人的架構會賦能給做人工智能的產業,人工智能產業將成為一個新的互聯網,其規模可能比云端智能機器人產業大100倍。而機器人產業本身也將比手機產業大50 - 100倍,手機產業現在是3萬億美元,機器人產業的規模將不可想象。(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 | 秦聰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