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看過一個提問:“家里沒錢該怎么把孩子養好”
講真的,這個問題問得特別好,現實生活中真正不會為了錢發愁的父母,又有多少呢
再放眼去看看身邊的父母們,有哪個不是起早貪黑,一邊為了生活當牛做馬,一邊又為了孩子的學習愁得輾轉難眠呢
所以,怎么把孩子養好這個問題,也是當前很多家長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
再回到問題本身,蘭媽認為,所謂的“養好”并不是指孩子考了多少分、取得了怎樣的成就,而是他們本身有沒有擁有幸福、經營幸福的能力
舉個例子:
親戚家的一個女兒,從小就是大家眼中的天之驕女,畢業之后更是進入了很多人渴望不可求的高企工作
都說王子配公主,從小就是學霸的優秀姑娘也該是書香世家的良配
可女孩卻偏偏看上了同鄉打工的一個窮小子,那個男孩什么都沒有,只有一顆愛女孩的熱切之心
明明拿著不到八千的月薪工資,卻大手一揮,每年給女孩安排最新款的過萬元品牌手機
對于女孩,男孩也是掏心掏肺地展現出所有的愛
在俊男美女的絕配下,大家也以為他們會是一直幸福下去的那一對
可男孩卻在某一天親手拉黑了女孩,原因是女孩性格太敏感、很難相處,經常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就把他刪除、拉黑
女孩呢,在失去摯愛后還不自知,總沉浸在男朋友不愛她的認知中,甚至還發信息責怪“打是親,罵是愛,我從小不就是這樣長大的嗎?每一次我惹媽媽不開心的時候她都會好幾天不理我,可我們還不是照樣是母女,照樣生活嗎”
說到這里,蘭媽突然想到一句話:找對象,永遠不要找原生家庭不好的人,不然你會輸得很慘
講真的,這里并不是對原生家庭不好抱有偏見,而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人,主要會表現出明顯的缺愛,遇到事情也經常會情緒不穩定、拒絕溝通,這些都會導致關系直接破裂
所以說,一個孩子長大后能不能真正獲得幸福感,這和原生家庭的好壞有著直接性關系
像例子中的女生,就是受母親經常情緒冷暴力影響,導致她遇到事情后就出現不愿意溝通的回避型人格
這也是導致她看起來不容易相處,整個人也顯得比較情緒化的主要原因
而回避型人格會直接拉低生活質量、也會嚴重地干擾一個人獲得幸福感的能力
不想我們的孩子長大后喪失這種能力,那一定要從現在的原生家庭就開始警惕“回避型”人格,你給孩子帶來怎么樣的環境,孩子就在怎樣環境下發展成什么樣的性格
比如,以下幾種相處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回避型人格,還可以幫助孩子有效提升獲得幸福感的能力
01
給足安全感
6歲以前盡量把孩子養在身邊
人的安全感是來自內心,越是安全感豐富的孩子,長大后獲得幸福感的頻率也就越高
而一個特別有安全感的孩子呢,他們做什么事情都不會有負擔,也不會瞻前顧后地猶豫不決,他們能抓住機遇、也能很好地讓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好發展
有一個美女,在婆家受盡委屈沒哭,狠心做決定離開那個家沒哭,甚至一個人走在漆黑的夜里也沒哭
可等她聽到她爸爸一句:“你有什么可以給我說,不要讓自己受委屈”這句話時,她忍不住哭了
這句話,也是她重新獲得幸福的安全感
再想想過去那些年,就因為顧慮父母會擔心她,她一直都是報喜不報憂,也生怕因為自己的感情問題讓兩個家庭鬧得不愉快
也大概是不停隱忍的原因吧,美女在家里的日子似乎越過越無趣,就連出嫁的小姑子回家都對她指手畫腳,回娘家不跟她這個嫂子打招呼、從家里離開也不打招呼
久而久之,當委屈、隔閡、還有矛盾積攢足夠多,又難以消化時,她終于在某一次爭吵中拋下一切,關掉手機,誰也不聯系、誰的電話也不接...
在那期間,她腦子里閃過無數想法,甚至還打算斷絕一切關系,一個人逃到無人認識的地方獨自生活
可當讓她再聽到爸爸的聲音,沒有去追根問底,更沒有一句責怪話,只是淡淡的一句:“別委屈自己”,瞬間讓她淚奔
再后來,婆家人登門道歉,還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地把她當親閨女一樣對待,看著前后巨大的落差,她明白這里邊少不了父親的撐腰
也因為有了父母的撐腰,她不再是那個被人忽略、任人欺凌的可憐蟲
所以,孩子受了委屈父母不撐腰誰撐腰呢?父母就是孩子的成長后盾,也是遇到問題會不會逃避的主要底氣
想要有效避免回避型人格,對蘭媽來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給足孩子陪伴,特別是6歲之前要盡量把孩子養在身邊
一個從小在爸爸媽媽身邊長大,又能感受到安全感、幸福感的孩子,那長大后獲得幸福感的能力就會明顯優于同齡人
02
尊重需求感
只要是孩子的提議就認真考慮
聽過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足夠尊重孩子的天性,很快就會發現孩子的天性就是:怕苦怕累怕學習,又懶又饞又貪玩”
剛開始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給我的一個感受就是:孩子還是不要過于放任,該尊重的時候尊重,該拎起來敲打的時候也不要猶豫
直到,前段時間因為一些家庭矛盾負氣離開了家,我發現自己的圈子,竟然只剩下手機、家庭、和孩子了
望著車流不息的街道,發現沒有一個是自己的落腳點,即便是暫時住在酒店里也不喜歡逛街,就喜歡待在房間里悶頭睡大覺,怕出去會孤獨,怕融不進圈子,也怕頂著太陽四處閑逛太累...
所以,人性就是如此,成年人都會經常出現害怕心理,小孩子又怎會例外呢
有個媽媽,曾分享了她和她女兒的一些故事
她說,她女兒讀幼兒園的時候,有那么一個階段每天都吵著鬧著說:“我不想去幼兒園”
本來還開開心心要拉孩子去幼兒園的手,也在那一瞬間變得僵硬起來,她生氣地甩開手,然后說:“為什么不去,幼兒園花了那么多錢,你不去上學誰在家照顧你?反正我沒時間,今天這幼兒園,你不上也得上”
再后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她就發現女兒性格變得冷漠不少,不再向以前那樣回家就嘰嘰喳喳地說個沒完,哪怕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也默不作聲,回家從來不透露只字半語
說到最后,她還特意向我求助說:“真不知道怎么養的,孩子養著養著就不如以前,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冷淡了,我該怎么找回孩子以前的模樣呀”
講真的,鏡子一旦破了是怎么也無法復原到以前的完美無瑕,但修補之后就是心態決定感受了
你用接受的心態去看待,那得到的感受就是可以、不錯,你用較真的心態去看待,那得到感受就是糟糕、不行的
為了解惑,我還特意告訴她:
“孩子不想上學肯定是有原因的,糾結或者批評沒有任何意義,我們能做的就是對孩子的提議做到認真考慮”
“比如,孩子不想上學,我就思考一下告訴她:真的嗎?我考慮一下,可是如果你不上學,你一個人在家里怎么辦呢?能不能把自己照顧好呢”
“在這種順著孩子認真考慮的情況下,你會發現孩子小腦袋一轉,就輕飄飄地選擇繼續去幼兒園了,因為他們那個年齡段還不具備自己獨自在家待一整天的勇氣...”
03
多鼓勵肯定
多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與優點
教育孩子有一個特別明顯的捷徑,就是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只要能做好這一點,你會發現孩子身上的積極、和動手能力,就會變得越來越明顯了
還有位媽媽告訴我,她的公公即將在五一期間迎來六十大壽
想著一家人都是上臺講話就緊張到腿發軟、還會緊張忘詞的窘迫,她就不斷對女兒做思想工作,希望女兒當天能站在臺上拿著稿子完成一段小小的儀式感
沒想到,女兒剛聽到這句話就立馬變臉,馬上作出回答說:“不行,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連續的拒絕,也瞬間讓媽媽失去了寄托的希望,后面也就沒有再提過這件事了
可這個時候爸爸卻厲害了,他一反常態地每天把夸獎女兒的話掛在嘴邊:
“呦,這是誰家的小公主呀,聲音真是好聽,還沒回家的時候覺得心煩氣躁,現在一聽到你的聲音立馬就神清氣爽,真是稀罕人呦”
聽到這樣的話,孩子當場喜笑顏開,屁顛屁顛地跑到爸爸面前主動親近,父女倆也因此說了很多連媽媽都聽不到的體己話
等到某一天,女兒主動找到她說:“媽媽,我想要在爺爺過生日那天上臺講話”后,她直接驚訝到后退幾步
也是問了爸爸之后才知道,原來對于上臺主持這件事,女兒一開始是比較害羞、怯場、擔心會忘詞引起尷尬
后來,在爸爸不斷鼓勵和肯定下,孩子才漸漸卸下擔憂,爽快地答應了為爺爺過壽上臺主持的事兒
看吧,這就是有信心、和信心不足的區別
有信心的孩子,做決定的時候不會拖泥帶水,面對困難的時候也不會情緒化地把問題歸咎在別人身上,因為他們一直在思考:“我該怎么去解決眼前的困難”
當然了,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們也要記牢一句話:成績重要,但不是唯一
比如,孩子心底善良,品德優秀,在家里勤快喜歡做家務,待人禮貌,甚至聲音好聽,性格溫柔...這些都是閃光點
再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就能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會越多,自身也更能創造出更多的成長價值
04
多接納孩子
收起成年人的驕傲以平等相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所有把關系處得糟糕,彼此之間又意見不斷、拌嘴不斷的,基本上都是源自于“心態不平”四個字
認識一對婆媳,她們在外面對誰都和顏悅色,見到誰也能自來熟地聊個不停
可一旦看到對方來了,那立馬就變臉,似乎一見面整個人都不好受了
看出她們之間的不對勁,我也曾不止一次勸說:“家和萬事興,大家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可以直接說出來”
沒想到,婆媳之間誰也不相讓:
.婆婆說:“都是為了他們好,他們不領情,還總抱怨我的不好,不是白眼狼是什么,我寧愿和外人溝通,都懶得再和他們說話”
.兒媳說:“我們有自己的人生,也有自己做決定的權利,他們老人什么事都要干涉,什么事又干涉不出個什么”
于是,在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的情況下,她們都覺得自己是對的那一方
這件事給我的感觸很深,面對她們婆媳再次爭鋒相對、拌嘴不斷時,我說了一句話:“可是你們和我這個外人講話時,不管什么樣的情況都會讓面子過得去,至少對我們外人講話從來不會疾言厲色、苛責不斷”
是呀,人與人之間最好的感情莫過于講話方式讓人舒服,態度好,給人的感受也好,那接下里的溝通與講話,自然也就舒心順暢了
成年人如此,和小朋友之間的相處方式也是如此
但凡一段能讓我們感受到焦慮、相處起來費勁的關系,那就要從講話方式開始改變了
.比如,把“你怎么回事”,改成“可以和我說說具體情況嗎?希望能幫助到你”
這種帶著了解、幫助、還有關心的善意感,會讓人從內心感到舒適,然后才能敞開心扉地把自己的真實感受、還有困難與需求都盡數表現出來
.又或者,把“這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看著辦”,改成“我很關心你,我也很在意你的感受”
這種真心把對方事情當成自己事情的真情流露,是最容易收獲人心、也是最容易處好一段關系的
而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收起我們成年人的傲嬌、還有“都是為了你好”的局限認知
等我們真正做到這一點,能和孩子平等相處、友好溝通時,就能發現他們也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倔犟了
那么,關于養孩子要警惕“回避型”人格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