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電雞”有多難治理?
近日,廣州執法部門向社會面招150名男性協助民警的執法工作,引起廣泛的關注。
有網友調侃:“廣大違規的電雞以一己之力,為150人創造就業的機會”。
這句話看似幽默,實則深刻揭露了城市交通治理的嚴峻性。
在廣州,電動自行車被市民親切地稱作“電雞”。
數據顯示,廣州這座超大城市日均“電雞”騎行量達690萬人次,已成為解決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通勤剛需。
然而,伴隨“電雞”保有量的不斷激增,廣州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電雞整治”挑戰。
在廣州,“電雞”擁有絕對的道路權,連行人、司機看了都得避讓,妥妥的城市霸主。
“電雞”逆行、超速、占道,每天都在這座城市上演,主打一個“我的城市我做主”,電動自行車亂象已經成為廣州治理的重點難題。
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全市因電動自行車逆行、超速、占道等違規行為,引發的交通事故已累計超過1500起。
更令人擔憂的是,據市內主要醫療機構統計,約60%至80%的骨科患者傷情與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有關聯。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暴露出當前電動自行車管理存在的安全隱患。
然而矛盾的是,電動自行車不僅擁有道路通行的優先權,還能享受便捷靈活的停放空間。
地鐵出站口、學校門口,甚至是公交站,只要有空地,都能成為電動自行車的“停雞坪”。
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行人外出苦不堪言,不少市民還為此喊出限行“電雞”的口號。
電動自行車作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采取全面禁行并非良策。尤其對于高度依賴電動自行車的外賣、快遞等服務行業,這類交通工具更是從業者賴以謀生的“吃飯家伙”。
廣州作為超大城市,居住人口已突破1800萬,而日均電動自行車騎行量已近690萬人次。
保守估計,每3個廣州人,就有一輛電動自行車。
也就是說,當下“電雞圍城”的現狀,不能一禁了之。
事實上,電動自行車帶來的出行便利在全國各大城市都普遍存在。從保有量來看,廣州電動自行車的數量在一線城市中并不占據領先位置。
數據顯示,上海的電動自行車數量已突破千萬大關,深圳的保有量也超過400萬輛。
同樣是“電雞圍城”,為什么只有廣州苦不堪言?
究其原因,廣州電動自行車普遍存在違規行駛、占道停放等問題,不僅嚴重影響市民的出行安全,也給城市治安帶來巨大的挑戰。
拿廣州金沙洲來說,有業主向樓市工作人員抱怨:“現在不是出入市區的大橋堵,就是地鐵站口擠得寸步難行”。
你能想象在地鐵站出口處,數百輛電動自行車無序地停放,將通道堵得嚴嚴實實,行人不得不側身繞行,而這一場景每天都在重演。
如今的廣州,已經從“繁華都市”變成“電雞圍城”。想要解決這一難題,遠沒有想象中容易。
為什么廣州的“電雞”問題會如此棘手?
原因還要追溯到廣州早期的道路規劃。由于廣州城市發展比較早,在道路規劃初期并沒有把非機動車道考慮在內。即使部分城區設有非機動車道,間距也十分窄小。
調研數據顯示,廣州核心地段84%的非機動車道未達國標,而《城市交通規劃標準》要求電動自行車車道寬度至少2.5米。
除此之外,廣州曾實施長達十余年的摩托車禁行政策,即使電動自行車興起,廣州也不準其上道,直到2021年才全面解禁。
隨著廣州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市民出行需求日益多樣化。軌道交通和公交網絡持續優化的同時,電動自行車以其輕便省時的特點,正成為市民短途出行的優先選擇。
在電動自行車保有量激增而非機動車道不足的情況下,電動自行車違規行駛已成無奈之舉。只是隨著時間拉長,此類現象才逐漸惡化。
其次,廣州全市交通覆蓋不夠全面。根據數據統計,全市軌道站點800米人口崗位覆蓋率僅為36.5%。
換句話說,廣州約64%的人口住在距離軌道交通站點800米以外的區域。電動自行車的出現,能夠很好解決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難題。
穿梭自如的“電雞” ,早已成為打工人通勤的首選。
再者,隨著電商行業的興起,無論是外賣騎手還是快遞小哥,都離不開對電動自行車的使用。
數據統計,全球有超1100萬的外賣騎手。廣州這座大城市,光注冊外賣騎手的人數就有20萬人,其中每日活躍在大街小巷的騎手高達12萬,外賣騎手是擁有電動自行車的一大主力軍。
然而,隨著騎手數量增加,電動自行車的安全隱患就越嚴重。不少配送員為了提高收入,不惜私自改裝車輛,只為派更多的單。
正常電動自行車的出廠速度不超過25km/h,而改裝后的電動自行車最高時速可以達到60km/h。更快的騎行速度,意味著出事故的概率會更高。
電動自行車的增長、違規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為應對這一管理挑戰,廣州近些年來沒少下苦功夫。
自2021年電動自行車全面解禁后,廣州非機動車道的增設和改造就被提上日程。截至目前,全市非機動車道總里程達到2966公里,較2021年解禁前增長144%。
然而,非機動車道的增加,并沒有讓“電雞”走他本該走的道,依然有不少違規車輛在機動車道內狂踩油門。
2024年底,廣州出臺并實施《電動自行車管理規定》,內容包含在非機動車道限速15km/h,嚴查電動自行車違規改裝,對違章車主進行處罰等55條規定。
隨著新規實施,交警持續加大車輛交通違法的整治力度,僅實施兩個月就在全市新增124處交通違法電子取證設備,顯著提升了執法效能。
數據統計,從新規正式實施以來,全市電動自行車違規查處量同比增長130%,而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致死人數則明顯下降30%。
然而,嚴格執法與亂象治理之間仍存在明顯的落差。
羊城記者走訪廣州多個路段發現,“電雞”逆行、超速、占道行駛的現象依舊頻繁,特別在早晚高峰期尤為明顯。
除此之外,不少非機動車道的距離僅有1.2米—2米寬,容易造成擁堵。而且還經常被機動車或出租車占用,成為他們的“免費車位”。
針對上述情況,廣州交警部門自3月12日起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對違規電動自行車進行“面對面”“點對點”的整改。
值得關注的是,為切實保障非機動車的路權,此次整治同步推行了15條“機非混行車道”試點的優化方案。將原來不足2.5米的非機動車道拓寬至4.5米—5米,讓電動自行車實現“有路可走”。
目前專項整治已取得階段性的成效,但要實現交通治理的可持續性,仍需加強監管力度,并提升市民的安全意識和出行素養。
整改工作雖然需要時間,但只要交警持續嚴管嚴查,相信很快就能實現電動自行車“有路可走、有位可停”的整改目標,讓電動自行車真正成為城市交通的好幫手,而不是添堵的麻煩。
這種整改措施不僅關乎廣州城市治理的水平,更是對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能力的重要考驗。
因此,破解“電雞圍城”已成當務之急。
參考資料:
1、搜狐城市:《“電雞圍城”,為什么只有廣州苦不堪言?》
2、21世紀經濟報道:《一座超大城市,直面“電雞圍城”》
3、廣州PLUS:《廣州為什么離不開電雞,看完這些數據我懂了》
4、羊城晚報:《破解“電雞之困”,廣州還能出啥招?》
作者:卓卓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