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幾江街道,晨練的阿姨們沿著濱江路散步,看到警務室亮起的燈光總會笑著打招呼;放學時段,身著紅馬甲的“護校安園志愿服務隊”牽著孩子們的小手過馬路;街角茶館里,民警老鄧正和社區大爺大媽們聊著最近樓棟里的新鮮事……這些充滿煙火氣的畫面,構成了重慶市江津區公安局東城派出所轄區最溫暖的平安底色。
在這片2.6平方公里的母城商業區,36個老舊小區、82棟單體樓棟里居住著3.5萬常住人口。面對商鋪林立、人員流動頻繁帶來的治理難題,東城派出所26名民警、36名輔警用“繡花功夫”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主防警務”模式,于2025年1月獲評全國“楓橋式公安派出所”。
科技賦能 織就平安防護網
“以前不僅要處理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警情,還要對接各種屬事部門機構,現在終于能專心做好公安的‘分內事’了。”民警小張談起變化感觸頗深。去年夏天,某小區因水管爆裂引發鄰里糾紛,派出所接警后通過“141”智治平臺,5分鐘內聯動住建委、物業公司到場處置,避免了矛盾升級。
這樣的高效聯動得益于東城派出所與街道打造的“政務110”協同機制:在基層治理中心的大屏幕上,594路公安監控與320路“雪亮鄉村”探頭編織成24小時“天網”,342家商戶自建攝像頭也納入聯防體系。遇到非警務警情,系統自動分流至城管、住建等主體責任部門,分工明確、處置高效,處警滿意率提升了23個百分點。
全民共治 擦亮城市平安底色
走在街巷里,每隔幾百米就能看見藍白相間的社區警務室。這些群眾“家門口的派出所”,如今已成為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專職社區民警不再參與所內大輪班,80%的工作時間下沉在社區,積極組織出租車司機群體組建“道暢義務巡邏隊”,行業商鋪力量成立“街面聯防隊”,游泳愛好者組建“防溺水志愿隊”,通過“平安城市守護聯盟”微信小程序,實時發布巡邏任務,策動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群防群控。2023年以來,有4名群眾獲見義勇為獎勵,2名群眾獲好人好事獎勵。
用心用情 警民共繪同心圓
“多虧了民警幫忙,我們這棟30年的老樓終于裝上了電梯。”住在老郵電宿舍的李阿姨每每說起這事就豎起大拇指。轄區老舊小區多,因安裝電梯產生的矛盾糾紛日益增多,東城派出所會同街道,策動城管、住建、法庭等部門力量,并引入律師介入,成功化解安裝電梯糾紛180余起,安裝電梯326部,實現了調解出手、群眾握手。如今326部新電梯裝點著老城天際線,也架起了鄰里和諧的連心橋。
機制創新 激活隊伍內生動力
“平安建設就像繡花,既要針腳細密又要圖案鮮活。”所長龔治偉在最近的警民懇談會上說道。派出所建立的“半小時”學習機制,讓民警們每天集體研判治安態勢;每月評選的“愛崗之星”“優秀案偵民警”“優秀社區民警”向轄區群眾公布,拉近警民距離,和諧警民關系;總結出的愛心、細心、耐心“三心”工作法、電梯安裝“梯步工作法”在全局推廣,讓民警有更多的獲得感、成就感。2025年以來,轄區九類110街面警情下降27.42%,刑事治安總警情下降62.02%,在青石板鋪就的老街巷里繡出了平安新圖景。
暮色中的東城派出所,指揮室依然燈火通明。值班民警輕點鼠標,街面巡邏組的實時畫面躍然屏上;社區警務室亮著的燈箱,像星星般散落在老城街巷。從“汗水警務”到“智慧警務”,從單打獨斗到多元共治,這座守護母城平安的“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正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正如墻上的警民合影欄里,那些綻放的笑臉所述說的:最動人的平安故事,永遠寫在群眾的心坎上。
重慶市江津區公安局供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