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再是醫院的人了。"
這句話像一記重錘,砸碎了陳敏(化名)十年的護士生涯。如今她在燒烤攤顛勺,雖然收入和以前差不多,但平時工作的時候,她也會刻意避免醫院周圍的區域,就是不想撞見以前的同事。
圖片
而在云南,林江濤卻和35個編外人員一起,通過面試和筆試來決定他們接下來的工作命運。
他說:"這已經是我的最后機會了,考不過的話,真不知道還能去哪上班。"
不得不說,盡管清理編外人員有利于更高效的配置和使用編制資源,但也亟需強化就業支持措施。
圖片
最近幾年,全國掀起了清理"編外人員"的風暴。從東北到西南,各地都在精簡輔警、代課老師、護士等編外崗位。
哈爾濱五年精簡事業編制8246名,江蘇、山東更是動輒上萬。
甚至,中國機構編制網也發布消息:根據職責劃轉,相應核減中國人民銀行30名行政編制、6名司局級領導職數。
圖片
被波及的主要有三類人:
1. 穿制服的"影子部隊":輔警、城管協管員
2. 撐起基層的"螺絲釘":代課老師、合同護士
3. 機關里的"隱形人":檔案管理員、后勤人員。
當然,這場大調整的背后,有兩個現實:
1. 地方財收壓力大了,養不起太多臨時工,清退編外人員可以有效節省經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 編外人員太多容易人浮于事,活反而干不好
所以合理化精簡行政資源,其實也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
但對于被清退的人來說,這無異于“生活地震”。38歲的陳敏在醫院干了十年,突然要改行端盤子;林江濤在地方收發室干了四年,現在要和年輕人搶飯碗。他們最擔心的不是工資,而是35歲之后還能找到什么工作。
說白了,對于他們來說,一旦被退出,不僅僅意味著失去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等待他們的可能是就業機會的不確定性和家庭生活的巨大沖擊。
對此,有專家提出了一些建議,建立返崗預約機制、設定過渡期等等,以此來緩和這一過程帶來的影響。
圖片
當然,清退也不是毫無益處,通過這個措施,它能能夠優化機構結構,提高行政效能,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這對于國家機構的長期發展來說,當然是一個好事。
只是清退也需要選擇一個更為循序漸進的方式,同時,也要兼顧到公平、合理,還需要保障清退人員的合法權益,按照相關的法律,給予合理的補償和轉崗機會,這也是政府和社會的共同責任。
而對于清退以后的相關機構,也需要加強調整,避免人員冗余和機構臃腫的問題再次產生。你說是不是?同意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