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22日報道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4月18日刊登題為《澳中之間的誤解是兩國不對稱關系的產物》的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堪培拉校區國際政治研究講師潘光逸。內容編譯如下:
澳大利亞人和中國人都不理解對方的敵對態度。兩國關系的不對稱性,可以解釋這一現象。
在國際政治中,實力不對稱絕不是簡單的強弱對比——它還決定著各國如何看待彼此的行為、意圖甚至擔憂。
當大國專注于全球競爭,而小國關注地區事務時,誤解就會產生。結構性分歧使得調和矛盾對雙方而言存在天然難度。外交摩擦阻礙了互信和穩定戰略關系的重建。盡管阿爾巴尼斯政府經過努力,成功緩和了兩國外交關系,但政治人士也承認,鑒于澳中關系的復雜性,只有秉持謹慎態度,相互理解,才能實現求同存異,共同應對各類挑戰。
作為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全球大國,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是從中美競爭的視角來看待國際事務的。相反,澳大利亞則把地區安全威脅視為首要關切,而中國的地區雄心被其視為安全威脅之一。
實力差距成為誤解的催化劑。作為實力較弱的一方,澳大利亞在雙邊關系中更容易暴露自身短板,因此對北京的一舉一動都更為敏感。而北京的戰略重心并非澳大利亞,因此對堪培拉的態度相對淡然。這種戰略視角和關注重點上的差異導致了不信任。
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堪培拉自2016年以來的行為令人費解。在經濟上相互交融且沒有任何歷史恩怨的情況下,中國難以理解澳大利亞的敵對態度,只能解讀為這是在追隨美國。這讓澳大利亞的行為被放在中美關系緊張的大背景下審視。
澳大利亞一直堅稱,該國的政策,即使是那些反對中國的政策,都反映了出于合理國家安全關切的獨立戰略決策。作為一個實力不如中國的國家,澳大利亞強烈的脆弱感使其在戰略上極為敏感,反應也愈發強烈。
盡管堪培拉的很多擔憂并非直接由中國引起,甚至不全與中國相關,但在北京看來,這些舉動是在追隨美國腳步。諷刺的是,澳大利亞越是試圖通過抗拒所謂的中國“脅迫”來彰顯獨立自主,北京就越會將其行為視為配合美國戰略遏制的挑釁之舉。
這種不對稱性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要化解因不對稱而引發的誤解,無疑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雙方必須充分認識到彼此在認知視角、戰略關切敏感性上存在根本差異。倘若缺乏這種承認與相互信任,即便雙方并無真正的敵對意圖,也會繼續將對方視為威脅,進而損害外交關系。(編譯/王棟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