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臺僅僅三個月,特朗普就達成了一項“成就”:
成功讓三位美國前總統和共和黨內大部分成員對他產生不滿。
奧巴馬、拜登以及克林頓相繼發聲,在公開場合直接點名批評特朗普。
而共和黨也不再團結一致,議員們私下反對,商界公開抗議,甚至連曾經最親密的副總統也站出來表達不同意見。
那么,特朗普這場經濟冒險究竟能持續多久呢?
重新入駐白宮后,特朗普迅速恢復了他在第一任期內推行的關稅政策,聲稱要通過“對等關稅”的方式打擊進口商品,保護本土制造業。
不過,這項政策實施不到一百天,美國國內和國際上的阻力就已經超出了預期。
先是三位前總統先后發表不滿言論,隨后共和黨內部也出現了明顯的分歧。
許多議員、商界人士以及曾經與特朗普并肩作戰的老伙伴們紛紛提出質疑和批評。
那么,關稅這根“大棒”真的能解決制造業空心化的問題嗎?
越來越多的聲音表明,答案是否定的。
在美國政治傳統中,卸任總統通常會選擇低調的方式退居幕后,尤其是對于現任總統的政策走向,他們一般會避免過多評論。
然而,從四月初到中旬短短半個月內,奧巴馬、拜登和克林頓卻接連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進行了嚴厲指責。
這種情況在美國現代政治史上極為罕見,幾乎可以看作是一場前總統們的聯合施壓行動。
4月5日,奧巴馬在芝加哥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提到,目前的關稅策略“不僅無助于推動美國經濟增長,反而可能引發通脹并削弱國際競爭力”。
他特別強調,在全球化高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試圖通過關稅手段實現制造業回歸,更多是一種“違背歷史潮流”的行為。
4月15日,拜登發表了他卸任后的首次公開講話。
盡管外界曾擔心他的健康狀況,但這次他用清晰的語言和堅定的態度指出,特朗普的政策“破壞了過去幾年為重建多邊關系和穩定國內經濟所做的一切努力”。
他還表示,美國當前面臨的內部分裂正是激進單邊政策帶來的副作用。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比爾·克林頓在4月19日的一場紀念活動中發言時,同樣對特朗普的政治風格和經濟政策進行了強烈批評。
雖然克林頓沒有直接點名,但他提到有人為了爭取選票不斷夸大事實、制造分裂,這一言論被現場媒體普遍解讀為對現任總統的間接批評。
三位來自不同時代的總統,在短時間內對同一位現任總統的政策進行如此密集的批評,充分顯示了問題的嚴重性。
如果說來自民主黨前總統的批評可能被部分特朗普支持者視為黨派斗爭的延續,那么共和黨內部的反對聲音則更具實際影響力。
根據《國會山報》報道,盡管大多數共和黨國會議員在公開場合仍然保持沉默,但在私下討論中,反對關稅政策的聲音日益增強。
有議員反映,特朗普當前的政策使他們在選區面臨巨大的選民壓力,尤其是農民和中小企業主的反對情緒最為強烈。
一些議員甚至希望最高法院介入,限制總統對關稅的行政權力,恢復國會在此方面的主導地位。這種“繞過總統、借助司法”的思路,反映出黨內實際上已經存在分裂。
同樣受到重大影響的還有代表制造和零售行業的企業家群體。
以Viahart消費品公司CEO莫爾森·哈特為例,這位長期支持共和黨的人士在4月發布了一份詳細的研究報告,系統分析了當前關稅政策的失敗之處。
哈特指出,即便美國對中國部分商品加征超過50%的關稅,也無法彌補本土制造在成本、效率、供應鏈、勞動力技能等方面的劣勢。
報告還提到,美國在工業機器人、生產效率等關鍵領域全面落后,在缺乏配套基礎設施和人才的情況下,制造業“回流”更多只是一種幻想。
更加尷尬的是,據媒體報道,這份報告曾遞交給白宮,但特朗普并未作出任何回應。
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擔任副總統的邁克·彭斯,也在本月初接受《國會山報》采訪時罕見地表達了對關稅政策的擔憂。
他表示,雖然理解特朗普希望通過貿易手段重塑產業鏈的初衷,但當前政策的執行方式“過于急躁且缺乏整體考量”。
作為曾經最親密的戰友,彭斯的這番話被外界解讀為一次“政治裂痕”的信號。
三股力量的同時“倒戈”,顯示出特朗普在黨內的權力基礎并不如表面那般穩固。
如果這一趨勢繼續發展,很可能導致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失去大量席位。
除了國內的反對聲浪,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也迅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反擊。
中方采取了精準反制措施,限制關鍵商品出口,并加強與東南亞、拉美等地區的貿易合作,減少對美的依賴。
歐盟與加拿大也相繼宣布針對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商品征收報復性關稅,致使美國多個州的農產品價格暴跌,大豆、小麥、天然氣出口量雙雙下滑。
數據顯示,3月份美國中西部的農場收入同比下降近20%,超過1300場抗議活動在全國各州議會門前展開,民眾高舉“要貿易,不要施舍”的標語表達不滿。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的通脹水平依然居高不下。
消費品價格連續數月上漲,特別是電子產品、服裝、家電等高度依賴進口的行業受到的影響最為顯著。
金融市場也因此受到影響,股市連續下跌,投資者信心動搖。
可以說,關稅政策不僅未能如預期那樣拉動就業,反而加劇了供應鏈混亂、價格上漲和民眾負擔。
全球貿易體系正在進入新的博弈階段。
國家間的產業協作、技術流動和互利共贏成為主流趨勢。
在這種情況下,仍堅持“以關稅為武器”的貿易政策,不僅難以實現“美國優先”,反而容易使美國在全球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
此次特朗普的“關稅之戰”,正面臨著全方位的反噬。
從前總統到黨內成員,從企業家到普通民眾,從國際伙伴到戰略對手,各方反應早已表明,單邊主義和對抗性的貿易策略難以走得通。
未來,若美國希望真正實現經濟復興,恐怕需要從政策理念上進行深刻反思。
畢竟,全球化的時代已經到來,智慧協商才是穩定發展的正確道路。
依靠關稅大棒的策略,只會讓美國在全球化進程中愈發力不從心。
人民日報:2025-04-20《“前所未有”!拜登、奧巴馬、克林頓接連譴責特朗普政府》環球時報熱點:2025-04-08《特朗普推關稅讓制造業回流?美一線企業主亮出十大鐵證:這是致命幻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