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閱讀本文之前,希望您可以先點個“關注”。這樣做不僅方便您參與討論和分享,還能讓您感受到更強烈的參與感。非常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內容均基于權威資料撰寫,并結合了個人見解,文中已標明文獻來源及相關截圖,請知悉。
曾經稱霸造船行業的日韓,如今的訂單量已經被中國遠遠甩開。
韓國拿到291艘船的訂單,日本僅有186艘,而中國卻一口氣攬下1796艘,總噸位占比更是達到了驚人的70%!
日韓船廠面臨巨大壓力
全球造船業格局的變化,在韓國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盡管韓國船廠在2024年仍以291艘的訂單量位居全球第二,并在LNG運輸船等高端領域保持一定優勢,但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高昂的造價、延長的交付周期,再加上來自中國同行的強大競爭,韓國造船業的日子確實不太好過。
即便是三星重工這樣的行業巨頭,也不得不將部分訂單轉交給中國的船廠進行加工,甚至干脆在中國設立子公司,通過分段制造來降低成本并維持競爭力。這一舉動本身就足以說明問題。
與韓國相比,日本的情況更加尷尬。2024年的新船訂單僅為186艘,市場份額萎縮至不足5%。雖然日本也在努力開發甲醇雙燃料VLCC等所謂的高端船型,試圖挽回局面,但高價和長達四年的交付期讓許多潛在客戶望而卻步。
中國船廠訂單源源不斷
相比之下,中國造船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2024年全球總計2809艘的新船訂單中,中國拿下了1796艘,占比高達64%,按總噸位計算更是接近70%。無論是常見的集裝箱船、散貨船,還是技術要求較高的液化氣船,中國船廠幾乎實現了全面覆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LNG船領域,這曾是韓國長期壟斷的“專屬領地”。如今,中國不僅突破了相關技術瓶頸,還憑借更快的交付速度和更具吸引力的價格,贏得了越來越多國際客戶的青睞。
到2025年初,中國船廠手頭積壓的訂單數量達到了3665艘,占全球市場份額的64.21%。可以說,全球造船業的步伐很大程度上由中國掌控。
中國造船業取得今天的成就,絕非偶然。技術創新是其發展的核心動力。
近年來,中國在LNG相關技術、綠色船舶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關鍵突破,比如自主研發并成功應用的80噸級大型螺旋槳,這就是硬實力的體現。沒有這些技術支撐,很多目標都無法實現。
成本優勢仍然是中國船廠的一大利器。相比于日韓,中國在人力成本和部分原材料價格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這直接轉化為產品價格上的競爭力。
同時,完整的產業鏈——從鋼材供應到設計、建造、配套設備再到交付,中國國內基本都能獨立完成。這種一條龍式的模式不僅提高了效率,也有效控制了綜合成本,使中國船廠能夠迅速響應市場需求變化。
當然,持續的政策支持也為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這一點毋庸置疑。
中國造船業的未來挑戰
盡管成績斐然,中國造船業仍然面臨著不少挑戰。日韓在高附加值船型上的競爭壓力依然存在,中國需要在技術深度上進一步挖掘。
此外,美國貿易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也是一個潛在風險。技術瓶頸,特別是在某些尖端設備和核心軟件方面,仍有待突破。同時,全球范圍內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對船舶的“綠色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是一場全行業的轉型考驗。
面對這些挑戰,中國造船業的策略十分明確: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核心競爭力。
目標是從“造船大國”真正邁向“造船強國”。這意味著必須在超大型、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船型以及綠色環保船舶領域取得更大突破,掌握更多自主核心技術。
滬東中華建造的24000標準箱級超大型集裝箱船、招商輪船訂造的新一代智能VLCC等項目,都是中國船廠向高端化邁進的具體實例。這些鋼鐵巨輪承載的不僅是貨物,更是中國在高端制造業領域不斷攀升的決心。
綠色發展是未來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造船業的重要機遇。目前,中國在綠色船舶訂單方面已經占據領先地位,占比超過全球的70%。液氨燃料預留、LNG雙燃料動力等環保船型的研發和批量生產,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鋪平了道路。
未來,持續投入綠色技術研發,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綠色升級,勢在必行。而美國所謂的“附加費”,更像是焦慮情緒的表達,恐怕難以真正阻擋中國造船業在全球市場上的強勁勢頭。
信源:127艘!訂單大跌船價堅挺!最新全球造船業月報出爐 新浪財經 2025-01-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