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人單騎穿越新藏線,隸屬于西藏阿里地區(qū)日土縣的班公湖是必經(jīng)之地。班公湖(拉達克語:Pangong Tso)又名措木昂拉仁波(????????????????????),藏語意為“長脖子天鵝”,距離日土縣城約12公里。可惜的是因為某種原因,這個曾經(jīng)的“中國內(nèi)陸湖泊”現(xiàn)在卻被印度控制了近三分之一的面積。令人唏噓的是,據(jù)說“雖然同屬一湖,在我國境內(nèi)的是淡水,而印度境內(nèi)的屬咸水,苦澀不能飲用,也沒有魚類生長”,個人覺得很神奇,但不知真假,唉!
身處班公湖畔,我不禁為眼前這幅絕美的天然畫卷而屏息。碧波蕩漾的湖面宛如一塊鑲嵌在高原上的藍寶石,而湖畔的濕地沼澤則像大自然精心編織的綠毯。忽然,一群優(yōu)雅的水鳥闖入視野,它們潔白的身影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恍若降臨人間的天鵝仙子。我迫不及待地舉起相機,鏡頭拉近的瞬間才恍然大悟——原來它們正是高原的精靈斑頭雁。
只見它們或三三兩兩,或成群結(jié)隊,慵懶地漂浮在水面上,仿佛在享受一場日光浴。偶爾才會優(yōu)雅地低頭覓食,或者舒展開翅膀伸個懶腰,那姿態(tài)活像在跳一支水中芭蕾。陽光仿佛為它們鍍上了一層金邊,連羽毛上的斑紋都顯得格外精致,宛如畫家用細膩的筆觸點綴的水墨丹青。
幾只赤麻鴨時而從茂密的水草叢中輕盈躍出,時而展翅凌空,在湖面上劃出一道道優(yōu)美的弧線。它們矯健的身影宛如水面上跳動的音符,為本來相當靜謐的班公湖增添了許多生機與活力。
正當我感嘆這些野生水鳥有些“神經(jīng)質(zhì)”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了岸邊有一只鷹隼正對它們虎視眈眈,瞬間覺得“原來如此”,大自然的生存法則雖然有點殘酷,但“弱肉強食”終歸無處不在啊(包括人類)。
可惜自己才疏學淺,無法判斷是哪種鷹(有可能是黑鳶,也有可能是白腹隼雕),本來想靠近點觀察的,結(jié)果我走十步,它飛遠百步,所以始終只能遠遠觀望。因為這里的海拔只有4000多米,所以相較于之前在青藏高原看到的其它猛禽,并不算什么。
其實參考相關信息,班公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相當不錯,常年有20多種鳥類會到此棲息,數(shù)量最多時可達數(shù)萬只,其中包括黑頸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赤麻鴨、棕頭鷗、魚鷗、斑頭雁、綠頭鴨、針尾鴨、紅頭潛鴨、白眼潛鴨等珍貴鳥類。像我這次的運氣只能說很一般吧,只碰到這么三種。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zhuǎn)發(fā)分享、內(nèi)容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chuàng),非本人允許不得轉(zhuǎn)載!需要實景照片和視頻素材可約,本人獨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務,歡迎洽談,附贈所有拍攝素材。)
最后,只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還能故地重游幾趟,相信一定能多邂逅幾只漂亮的鳥兒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