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396期 美術聚焦
在數字化閱讀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蓬勃發展的當下,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發生了顛覆式的改變,紙質書的生存似乎顯得不合時宜。然而,藝術圖書出版領域近年來卻呈現出一種“逆流而上”的發展趨勢。中金易云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發布的圖書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藝術類新書銷售碼洋同比增長超過150%。高品質藝術圖書銷量的增長反映了公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從“小眾專業”向“大眾普及”轉變,也顯現了藝術類實體書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
大眾美育新需求激活藝術出版
今天,藝術圖書正成為大眾美育的重要載體。隨著大眾文化素養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普通讀者開始關注和購買藝術圖書。
得益于“十四五”規劃明確要求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所帶來的文博熱,文博題材成為藝術普及類圖書的新熱點。2024年,中信出版集團的《這里是中國3》出版,該書由專業科普內容創作機構星球研究所創作,以“華夏文明史詩”為主題,通過上百位攝影師的400余幅攝影作品、70余幅拓展知識邊界的可視化制圖和30余張原創歷史復原場景,從中華文明起源的考古現場開始鋪陳,宏觀概括中華文明數千年的發展歷程。在眾多文博藝術類圖書中,這本書堪稱制作精良,它采用裸脊鎖線與凹凸工藝雙封裝幀,全書六色彩印,圖片質感細膩,其中超長拉頁、對折對開頁的設計頗具視覺震撼力,盡顯紙質圖書的魅力。五洲出版社于今年2月最新推出的《如果國寶會說話》改編自央視熱播的同名紀錄片,該書目光跨越8000年,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的近400萬件文物中精選100件凝聚中華文明進程的國寶級文物,通過豐富有趣的知識鏈接和精美的文物細節圖片拓展了讀者對國寶文物的全方位認知。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推出的《DK藝術博物館:世界名作全景導讀》《鎮館之寶——100幅偉大的畫作》則是近年來介紹全球藝術博物館的代表性圖書,它們以知識性與趣味性并存的特點為讀者帶來了輕松愉悅的閱讀體驗。
《這里是中國3》呈現敦煌莫高窟全貌的超長拉頁
長期專注于藝術領域學術經典和研究前沿的上海書畫出版社也著力探索將原有的選題轉化為更適合大眾閱讀的圖書,該社推出的《她們:中國古代女子圖鑒》就是對專業藝術展覽圖錄進行輕量化改編的優秀案例。通過設計優化與內容重構,該書將學術性展覽轉化為可讀性強的普及讀物,兼具文化深度與大眾吸引力。
《她們:中國古代女子圖鑒》書影
此外,隨著敦煌莫高窟藝術資源數字化轉化成果的面世,近年來出版了諸多以敦煌藝術為題材的大眾普及類圖書,其中包括中信出版集團推出的《永遠的敦煌》《敦煌藝術通識》、三聯書店推出的《了不起的敦煌》、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的《敦煌畫稿:中國古代的繪畫與粉本》、湖南文藝出版社推出的《“畫”中有話:敦煌石窟百講》等,受到了藝術愛好者的歡迎。
除了文博題材,大眾美育教程也是近年來藝術類實體書出版的一大亮點。學術資源的大眾化轉化是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的核心探索方向之一。北京出版集團經營總監、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社長夏中南表示,為應對數智時代的挑戰,美術類出版社需突破傳統“內容生產者”的定位,向“文化生態運營商”轉型。一是關注美育場景延伸,構建“出版+教育+體驗”閉環。例如,線下舉辦“國畫進校園”“非遺體驗課”等。二是關注知識體系轉化,將圖書內容拆解為模塊化知識單元,開發“出版+”產品線。該社開發的《中國書法之美》通過近乎“課堂實錄”的呈現方式,輔以大量高清圖片和臨摹范例,既保留學術深度,又降低閱讀門檻,以吸引大眾讀者。同時借助“北大課堂”品牌效應,融入北大書法公開課等衍生內容,形成“圖書+教育”的立體傳播模式,擴大受眾覆蓋面。
《中國書法之美》書影
跨界融合的藝術出版新生態
藝術類實體圖書以不可替代的閱讀體驗與收藏價值,正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然而,藝術類實體書的出版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對此,大部分從業者認為,藝術類實體書出版主要面臨三個問題:一是數字閱讀習慣的沖擊使部分讀者更傾向于便捷的電子資源;二是藝術類圖書對印刷、設計的要求高,因此成本壓力大,定價與市場接受度之間的平衡較為艱難;三是傳播方式發生變化,如何通過新媒體讓優質內容觸達更多讀者,成為新課題。
面對這些挑戰,各大出版社都在進行跨界融合出版的探索。
山東美術出版社總編輯曹飛在挑戰中看到了新的機遇:一是“紙電融合”,實體書與數字內容(如小程序、音頻解說)結合,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二是定制化與分眾化,例如為美術館、院校等機構定制特裝版,或推出輕量化普及本;三是藝術圖書的“場景化”發展,比如與展覽、文創、教育聯動,讓圖書成為更具新意的文化媒介。曹飛談道:“對于美術類出版社來說,我們的角色正在從傳統的內容生產者轉變為藝術文化的傳播者與推動者。一方面,要堅持專業性和學術性,確保內容質量;另一方面,要擁抱新技術,探索多元載體,讓藝術以更靈活的方式走進大眾生活。”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書影
基于這樣的思考,山東美術出版社在藝術類圖書出版方面進行了諸多新探索。比如,該社策劃出版的《中國圖案大系》系列叢書,將中國傳統圖案、紋樣進行系統梳理,并在此基礎上聯合數字團隊開發了“紋明”中國圖案數字資源平臺,對中國傳統圖案進行可溯源的系統標引,實現圖案的3D動態展示與文化溯源。通過掃描書內二維碼,可查看紋樣在器物上的原始應用場景,并下載矢量圖供設計師使用。該社近年來的另一重點成果《跨文化美術史年鑒》叢書則通過全球學者團隊的合作,系統梳理了東西方美術交流的脈絡,書中收錄的300余件珍稀圖像,許多是首次面向公眾出版。此套叢書提供了分眾化內容設計,開發學者版(含原始文獻鏈接)與大眾版,同時構建文化生態鏈:以圖書為原點,延伸出線上講座、策展人導覽等場景化服務。曹飛表示,這些案例證明,紙電融合不是簡單疊加,而是通過技術重構藝術圖書的知識傳播鏈與用戶體驗閉環。當讀者打開一本《跨文化美術史年鑒》,指尖劃過特種紙張的肌理,凝視高清印刷的敦煌壁畫與文藝復興杰作在同一頁面對話時,這種跨越時空的震撼,是屏幕無法傳遞的。
《中國圖案大系》及基于該書內容搭建的“紋明”中國圖案數字資源平臺頁面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近年來立足工藝美術專業特色,通過內容創新、形式升級與跨界融合,在藝術圖書出版領域實現多維突破。夏中南提出了藝術類實體書跨界融合出版的兩個趨勢:一方面,出版機構可借助各類文化IP,如與老藝人合作、與博物館及藝術展等文化場所的聯動,打造“圖書+文創+教育”多元生態體系,整合利用文化資源。另一方面,出版機構可借助大數據技術對用戶的閱讀偏好、消費習慣等進行分析,精準把握市場需求。在此基礎上,通過眾籌等形式推出定制化裝幀的圖書、限量版畫冊等個性化產品,從而更精準地滿足讀者多樣化需求。該社推出的“大眾美育新教程”系列圖書,通過掃描圖書插圖或二維碼,觸發“北大書法公開課”“美育公開課”并推出文創衍生品等。其《國禮背后的中國技藝》則聚焦藝術與工藝的跨界敘事:該書是一部以國禮為題材的出版物,書中收錄了大量國禮制作場景圖及設計師手稿,以及超高清印刷的細節圖,通過非遺傳承人的第一視角口述,從不同角度闡述國禮背后的中國技藝,生動展現中國傳統技藝的復興與創新,呈現出匠人們對細節的執著追求與精益求精的精神。
上海書畫出版社副總編輯王劍認為,目前實體書出版還顯示出其他發展趨勢,包括內容精品化與細分市場的崛起;IP全產業鏈開發,包括影視化與衍生品聯動、出版社與游戲及文旅產業等領域跨界合作;線上線下融合的體驗升級,比如復合型書店興起、自媒體流量運營等。
2024年上線的國產“3A”級游戲《黑神話:悟空》,以深邃的文化內涵和精湛的制作技藝在全球范圍內占據多個平臺銷量榜首,創造了國產游戲的神話。近日,該游戲的衍生實體書《影神圖》開始預售。該書采用純手工線裝和宣紙貼裱書名設計,以古籍的典雅風格和多種配套文創產品吸引了一眾游戲玩家和普通讀者,尚在預售階段便火爆全網。而今年問鼎中國影史票房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的衍生圖書《哪吒·三界往事》《哪吒之魔童鬧海藝術設定集》《敖丙傳》更是一經發售就一書難求。
游戲《黑神話:悟空》的衍生實體書《影神圖》
在新媒體優質內容出版領域,較早的藝術自媒體“意外藝術”“顧爺”以詼諧幽默的風格解讀藝術史,迅速在網絡走紅,憑借其優質內容也陸續出版了實體書《大話中國藝術史》《大話西方藝術史》和《小顧聊繪畫》系列。在自媒體的廣泛傳播下,這類圖書也成為暢銷書。
2022年,《中國美術報》旗下的新媒體平臺“地道藝術”推出了“網絡熱門古畫‘鑒定’”欄目,到2024年初,該欄目推出近50期,每一期都力求選取一張既有話題性、關注度,又在美術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古畫,以高知識含量趣味講解中國美術史,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2024年,《中國美術報》與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該欄目的優質內容——《這就是中國畫》。該書設計裝幀精美,以500余幅中國古代繪畫作品多角度解構中國畫之美,并配有八件特色文創產品,兼具閱讀性與收藏價值。這也是主流藝術媒體在跨界融合出版領域的一次成功嘗試。
?
《這就是中國畫》書影
在實體書中觸摸文化溫度
談到藝術類實體書的文化價值,夏中南認為,對藝術類圖書的主要讀者,如專業從業者、收藏愛好者來說,實體書的觸感、視覺呈現(如高清畫冊的細膩畫質)及限量版設計的稀缺性,賦予其超越實用的收藏價值,是承載文化記憶與審美追求的重要文化產品。他呼吁讀者回歸深度閱讀:“在碎片化信息洪流中,當您翻開一本實體藝術圖書,指尖摩挲著書頁,仿佛能觸碰到藝術家創作時的心跳。文字與畫面交織,帶您遠離喧囂,在深度閱讀中獲得靈魂的滋養。參與文化實踐,通過美育課堂、非遺體驗等活動,親手體驗國畫、非遺泥彩塑等技藝,讓文化從紙上走進生活。”
在曹飛看來,藝術類實體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藝術與文化的具象化呈現。讀者翻閱一本精美的藝術畫冊,能真切感受到紙張的質感、油墨的香氣以及對畫作的極致還原,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數字閱讀難以給予的。同時,藝術類圖書往往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記憶,它們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能讓讀者在字里行間觸摸到藝術的靈魂。無論技術如何變遷,閱讀的本質始終是人與思想的對話。藝術類圖書如同一座座“紙上美術館”,能讓人們在喧囂中靜心感受文明之美。
《中國美術報》社社長、總編輯金新表示,在數字閱讀普及的今天,藝術類報紙、期刊和書籍依然具有獨特價值,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發展,這種價值的獨特性會更加凸顯。這種價值不在于對抗新技術,而在于提供數字媒介難以復制的文化體驗。首先,實體出版物的物質屬性是其根本優勢。當人們手握一份美術報刊或一本畫冊,指尖感知著紙張的肌理,這種真實的接觸讓藝術欣賞變得可觸摸,這是屏幕上的滑動無法替代的。其次,在內容質量上,紙質出版物的制作周期決定了其深度。不同于網絡信息的即時更新與碎片化呈現,從選題策劃到編輯校對,實體出版物往往經過更嚴謹的內容篩選和系統化梳理。一個報刊選題可能準備了數周,一本藝術史書籍可能需要數年編撰,這種時間沉淀保證了知識和信息的完整性與準確性。第三,閱讀場景的差異同樣關鍵。打開一本紙質書刊時,人們更容易進入專注狀態,純粹的閱讀環境創造了作者與讀者深度對話的“私密”空間。藝術類報刊的專欄文章、作品解析等,都因這種沉浸式閱讀獲得更好的理解效果。此外,實體出版物特有的“時間節奏”也影響著認知方式。周刊和月刊的等待過程、書籍的章節遞進,這種線性閱讀模式符合人類認知規律。相較于短視頻的快速切換,紙質閱讀的節奏讓人有更多時間消化復雜的美學概念,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形成系統化的藝術理解。
金新談道:“未來的實體出版物正在探索創新路徑。環保材料的運用讓紙質閱讀更可持續,數字技術的輔助增強了內容呈現形式。但核心價值始終不變:當數字信息稍縱即逝時,實體書刊提供了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知識坐標,讓我們在快節奏生活中保有深度思考的錨點。這種將思想轉化為物質載體的能力,正是藝術類實體出版物長久存續的根基。未來實體出版也將從傳播方式更多向審美方式、生活方式轉變。”■
編輯 | 賀 瑋
制作 | 閆天蒙
校對 | 蔡培新
初審 | 賀 瑋
復審 | 馮知軍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王會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