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軍(以下簡稱41軍)作為首批進城部隊,正式接管了這座古都的防務。這一天,北平這座千年古城擺脫了戰(zhàn)亂,迎來了新生。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最開始計劃進駐北平的并不是41軍。那么,為什么最后是由41軍擔起這個重任?毛主席那句“這個軍,我放心”又究竟是怎么來的?
41軍的來歷:從抗日烽火里走出來的隊伍
要說41軍的來歷,得從1937年12月24日講起。那時候,日本侵略者正在山東膠東地區(qū)燒殺搶掠,老百姓苦不堪言。中共膠東特委看準時機,以昆崳山紅軍游擊隊為骨干,組建了一支“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簡稱“第三軍”)。
這支隊伍剛成立時只有80多人,武器也不咋地,能用的槍都沒幾支。但就是這么一支小隊伍,在天福山舉起了抗日的大旗,宣誓要跟日本鬼子干到底。
別看起步寒酸,“第三軍”發(fā)展起來可不慢。1938年1月中旬,隊伍就擴充到了300多人,手里的槍也增加到了200多條。這速度快得讓人咋舌,一方面是因為老百姓恨透了日本人,紛紛加入;另一方面,這支隊伍的領導和組織能力確實強。到了2月5日,他們正式開赴前線,開始跟敵人真刀真槍地干上了。
1938年2月12日,膠東特委書記理琪帶著“第三軍”來到昆崳山區(qū)崔家口一帶,決定搞一次大的——奔襲牟平城。2月13日凌晨,部隊行動神速,直接攻下了牟平城,把敵人打得措手不及,連偽縣長都給活捉了。這場勝利讓“第三軍”的士氣一下子爆棚,也讓周圍的老百姓看到了抗日的希望。
不過,仗打得順也不代表沒風險。中午時分,日本從煙臺調來援兵反撲,理琪帶著20多個干部在雷神廟跟敵人硬碰硬。6個小時的激戰(zhàn),他們頂住了日軍十幾次沖鋒,干掉了50多個敵人。
可惜,理琪在這場戰(zhàn)斗中犧牲了,年僅30多歲。他的死是個大損失,但也給部隊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從那以后,“第三軍”的戰(zhàn)士們更拼了,個個都憋著勁兒要為理琪報仇。
“第三軍”靠著自己的努力越打越大,到了1938年9月18日,正式編入了八路軍序列,改名叫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5支隊。這一下,他們就不再是地方小隊伍,而是全國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一員了。
到12月,又改成了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人數(shù)直接飆到了7000多人。你想想,從最初的80人到7000多人,這發(fā)展速度多夸張?這可不是吹出來的,是靠一場場硬仗拼出來的。
1945年抗戰(zhàn)進入尾聲,第5支隊對日軍發(fā)起全面反攻。
整個抗戰(zhàn)期間,他們一共殲滅了14萬日偽軍,戰(zhàn)績杠杠的。抗戰(zhàn)勝利后,部隊擴編成了山東解放軍第5、6師和一些獨立團,后來又跟著大軍去了東北,先后改編成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縱隊、第3縱隊,再后來合編成東北民主聯(lián)軍第4縱隊。這支隊伍的根基打得扎實,底子厚實得很。
到了1946年11月,第4縱隊在遼東寬甸縣西北的新開嶺地區(qū)打了一場漂亮仗,直接全殲了國民黨第五十二軍第二十五師,8000多人一個沒跑掉。這仗打得干凈利落,不僅讓敵人膽寒,也給第4縱隊攢下了好名聲。這場勝利還只是個開始,后面的仗更硬。
從1946年12月17日到1947年3月,第4縱隊參加了四保臨江戰(zhàn)役。這四場仗,每一場都打得驚心動魄。第一仗,他們就干掉了3000多敵人,開了個好頭。第二仗在1947年1月30日,殲滅了敵195師2000多人,還順手滅了一個團。
第三仗是2月13日,又干掉敵暫二十一師一個團和第九十一師一個團。第四仗在3月27日,把敵第八十九師全殲了。這四次戰(zhàn)役,愣是把國民黨軍隊打得沒脾氣,保住了臨江這個戰(zhàn)略要地,也給東北解放區(qū)的穩(wěn)固立了大功。第4縱隊的戰(zhàn)斗力在這幾仗里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指揮有方,戰(zhàn)士拼命,硬是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1948年1月,第4縱隊改成了東北人民解放軍第4縱隊,歸東北野戰(zhàn)軍管。同年9月12日到10月15日,他們參加了遼沈戰(zhàn)役里最硬的一塊骨頭——塔山阻擊戰(zhàn)。這場仗,絕對是第4縱隊歷史上最慘烈、最關鍵的一戰(zhàn)。
塔山在錦西和錦州之間,地形窄得要命,東邊是大海,西邊是白臺山,是國民黨東進兵團援錦的必經之路。10月6日,第4縱隊到了塔山,連夜挖工事、布防備戰(zhàn)。從10月10日到14日,他們跟國民黨軍硬拼了5天。
敵人的火力猛得嚇人,飛機大炮輪番轟炸,但第4縱隊死守陣地,愣是沒讓敵人往前挪一步。這5天里,他們犧牲了3145名戰(zhàn)士,代價巨大,可也干掉了6600多敵人,徹底把敵人的援兵堵死了。
塔山阻擊戰(zhàn)的勝利,直接決定了遼沈戰(zhàn)役的走向。錦州沒了援兵,很快就被拿下,東北的局勢徹底扭轉。這場仗打得太苦了,但也太值了。第4縱隊的表現(xiàn),讓人沒法不服,戰(zhàn)后好幾個團都得了榮譽稱號,那是實打實的認可。
遼沈戰(zhàn)役后,第4縱隊正式改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1948年12月,他們又接連解放了康莊、懷來、張家口等地,勢頭正猛。到了1949年1月,北平的局勢有了大變化,傅作義宣布起義,北平和平解放已成定局。就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第41軍接到了一個大任務:首批進城,接管北平防務。
1949年1月31日,第41軍正式進駐北平,開始負責防務。這一天,北平徹底解放,成了新中國成立前的一個重要標志。第41軍能在這個時候挑大梁,可不是隨便選的,背后有的是硬實力和信任。
為什么是41軍?毛主席的眼光和信任
北平和平解放是大事,接管防務的部隊得靠譜。毛主席親自拍板,讓41軍擔這個擔子,還說了那句“這個軍,我放心”。這話可不是隨便說的,是41軍用一場場硬仗攢出來的底氣。
從抗日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41軍打過的關鍵仗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尤其是塔山阻擊戰(zhàn),那種頂著壓力死守陣地的勁頭,讓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看在眼里。北平不是一般的城市,文化古都,政治意義大,接管的部隊光會打仗還不行,得紀律嚴明、靠得住。41軍正好全占了,毛主席心里有數(shù),才點了他們的名。
41軍的戰(zhàn)斗力不用多說,塔山阻擊戰(zhàn)就是明證。面對比自己強的敵人,他們能咬牙扛住,完成任務,這種硬骨頭精神是毛主席看重的。可光打仗厲害還不夠,接管北平得穩(wěn)住局面,不能亂。41軍進城后,嚴格執(zhí)行政策,保護文物、愛護百姓,沒出一點亂子,北平市民都夸他們。這紀律性,也是毛主席放心的重要原因。
再說了,41軍對黨忠誠,執(zhí)行命令從不打折扣。毛主席知道,把北平交給41軍,絕對不會掉鏈子。這信任,是41軍用血汗換來的。
北平解放后,41軍的任務沒停。1949年,他們接著參加平津戰(zhàn)役的收尾仗,解放了康莊、懷來、張家口等地,把華北徹底收拾干凈了。同年,他們又南下打衡寶戰(zhàn)役和廣西戰(zhàn)役,把國民黨殘兵收拾得服服帖帖,南方解放也多虧了他們出力。
1950年,41軍去了廣東惠州、黃岡、淡水等地剿匪,把地方治安穩(wěn)住了。同年,他們還解放了南澳島和南澎島,把東南沿海的解放任務畫上了句號。1951年,41軍駐守潮汕,負責海防,守住了東南大門。
時間到了1979年,41軍又上了戰(zhàn)場,參加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他們歸廣州軍區(qū)北集團,在高平方向作戰(zhàn),為保衛(wèi)國土出了大力。1985年,41軍整編成了第四十一集團軍,駐扎廣東,繼續(xù)扛國防大旗。1997年香港回歸后,41軍的一部分還參與了駐港部隊輪換,保障了香港的穩(wěn)定。
41軍的歷史里,出了不少厲害人物。吳克華,塔山阻擊戰(zhàn)的指揮官,后來成了解放軍高級將領,1987年去世。莫文驊、胡奇才這些指揮官,也都在軍里干出了名堂。還有“塔山英雄團”這些榮譽稱號,傳承著烈士們的精神。從天福山到北平,再到新中國,41軍的光榮傳統(tǒng)一直沒丟。
41軍的故事,從天福山80人的小隊伍,到北平解放的大場面,再到新中國的國防重任,真是一路打拼出來的傳奇。毛主席那句“這個軍,我放心”,既是夸他們打得好,也是盼他們繼續(xù)扛大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