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舌尖上的“隱形戰場”每天數億份外賣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但這份便捷背后,可能隱藏著你看不見的衛生危機。近期,記者歷時三個月臥底多家外賣熱門商戶后廚,發現食材存放混亂、餐具“一水多用”、操作臺面細菌滋生等亂象觸目驚心。當外賣包裝隔絕了視線,你或許正與衛生隱患“同食”。
臥底實錄:后廚亂象觸目驚心1. 食材處理“零防護”在多家中小型餐飲店,記者目睹生肉與蔬菜混放、食材直接落地后撿起繼續使用的場景。某川菜店員工甚至在切完生肉后,未清洗刀具便直接切配涼菜,抹布更是“萬能工具”——擦灶臺、擦餐具、擦手……一位后廚主管坦言:“只要不鬧肚子,客人不會知道。”
2. “消毒”形同虛設宣稱“餐具高溫消毒”的商家,實際使用冷水簡單沖洗餐具便裝盒。某奶茶店員工甚至將用過的塑料杯直接回收,僅用洗潔精浸泡便再次使用。一家快餐店洗碗池里,堆積的碗筷與洗菜池共用,油污與菜葉混雜。
3. 衛生死角成“細菌樂園”操作臺縫隙發霉發黑、垃圾桶未蓋緊、防蠅簾形同虛設……這些衛生死角極易滋生蟑螂、老鼠。某日料店員工甚至在熟食區徒手抓壽司,當被質問時回應:“戴手套影響速度,客人催單要緊。”
亂象根源:成本與監管的“雙重夾擊”1. 商家:壓縮成本下的妥協外賣平臺高抽成、低價競爭壓力下,部分商家被迫在食材采購、人工成本上“精打細算”。某店主透露,若嚴格執行衛生標準,單份成本將增加20%,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2. 平臺:審核機制存漏洞“上線前審核嚴格,上線后監管松懈”成為行業潛規則。平臺對商家后廚的抽查多依賴定期巡檢,難以覆蓋日常經營全時段。此外,部分商家通過PS廚房照片、偽造證件蒙混過關。
3. 監管:處罰力度待加強現行《食品安全法》對外賣商戶的處罰多集中在罰款、停業整頓,對屢犯者的威懾力不足。且監管力量有限,難以覆蓋海量商戶。
避坑指南:如何避開“臟外賣”?1. 看包裝細節包裝破損、油漬滲透、封口處有異物,可能暗示制作或運輸環節衛生不達標。
2. 查商家資質通過平臺查看商家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優先選擇有“明廚亮灶”直播或公示后廚照片的店鋪。
3. 識評分陷阱警惕“好評返現”刷出的高分店鋪,重點關注“差評”中的衛生投訴。
4. 少點高風險品類涼菜、生食、易腐食材(如海鮮)在外賣環境下更易滋生細菌。
破局之路:多方合力守護“舌尖安全”1. 平臺責任升級引入AI實時監控后廚、建立衛生評級動態更新機制、提高違規商戶清退門檻。
2. 監管科技賦能推廣“互聯網+明廚亮灶”,利用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后廚溫度、濕度等指標。
3. 消費者主動監督對疑似衛生問題及時拍照留存證據并向平臺舉報,用“訂單投票”倒逼商家整改。
結語:外賣不應是衛生“盲盒”當便利成為日常,食品安全更應成為底線。從商家的良心、平臺的監管到消費者的理性選擇,每一份外賣背后,都需要整個社會對“干凈”的共識與守護。唯有陽光照進后廚,才能真正終結這場舌尖上的“衛生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