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三秦楷模”是我省重大先進典型的最高榮譽,是三秦大地的精神燈塔和時代豐碑。
平凡人如何獲得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如何創造不平凡的成就?今天,《三秦楷模發布廳》帶來第九批“三秦楷模”張新科、史禮海、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感人故事,通過他們用行動詮釋初心,用擔當書寫忠誠的故事,在全社會推動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關愛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尚,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的時代答卷。
第一部分 張新科
幾千年來,中華大地的故事被先人記錄著守護著,讓精神血脈傳承至今。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不僅是歷史之鏡,更是文化瑰寶,世人對它的閱讀和研究從未停歇,三秦楷模、陜西師范大學的張新科教授,用一生投入到《史記》研究,他的這份執著與熱愛,書寫出了怎樣的故事呢?
張新科最初與《史記》結緣,是1979年他剛考入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當他在圖書館翻開《史記》,一扇通向浩瀚歷史的大門悄然開啟,書里深刻而獨特的思想魅力和強大的藝術力量,讓張新科熱血澎湃,從那一刻起,他將《史記》研究作為自己的學術目標,與司馬遷展開了持續一生的對話。
20世紀八十年代,因為日本學者在《史記》研究方面走在了國際學界的前列,業界出現了一種聲音,說“《史記》是中國的,但‘史記學’在日本。”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陜西省司馬遷研究會副會長高益榮:“就沖著要爭一口氣,不僅《史記》在中國,司馬遷是我們陜西的,而且‘史記學’照樣應該是在我們中國。”
骨子里像司馬遷一樣堅韌的張新科,在研究生階段開始,就跟著老師為成立陜西省司馬遷研究會多方奔走。他訪學期間,為了節省費用,搭乘夜班綠皮火車,沒有坐票,就直接在座位下面鋪張報紙過夜。渾身僵硬地下了火車,馬不停蹄地去請教專家、查閱資料。張新科經常在國家圖書館一待就是一整天,甚至連吃飯都顧不上。在浩瀚的書海中,他真切地觸摸到了那沉甸甸的歷史使命。1990年,張新科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出版了學術生涯的第一部專著《史記研究史略》,這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填補了‘史記學’的一項研究空白”。張新科一躍成為全國《史記》學界最年輕的學者。在研究《史記》中,張新科下得都是笨功夫。這些密密麻麻的字跡都是他的筆記,類似這樣的資料卡片重達百余斤。
此后出版《史記學概論》,第一次系統建構起“史記學”的理論框架體系;著作《史記與中國文學》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譯為英文出版;《〈史記〉文學經典的建構之路》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并被列入中華學術外譯重點項目以英文出版;主編著作《史記中的治國理政智慧》入選中宣部絲路書香工程被譯為俄文出版。他還主編國際儒學聯合會教育系列叢書《全注全譯本史記》等著作。在《史記》研究以及《史記》的國際傳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與此同時,張新科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外《史記》文學研究資料整理與研究的工作,進入了關鍵階段。然而,命運卻在此時露出了猙獰面目。2019年,一張重大疾病的診斷證明如同晴天霹靂,讓身體本就抱恙的張新科難以承受。緊接著,便是手術、化療、放療......可就在主治醫師嚴肅警告“必須靜養”的那個下午,病房搖身一變成了書房,這個把《史記》融入生命的學者,正在爭分奪秒地書寫最驚心動魄的“列傳”:每一項整理完畢的研究資料,都如同給他續命的強心劑;每一項突破性的交叉研究成果,都好似刺穿死亡陰影的銳利劍芒。
張新科:“當時雖然生病了,這是自己的事情,但是我所承擔的《史記》的這個重大項目這是國家項目,我一定要完成,不然的話就對不起國家了。”
每一場大手術,每一段艱難的康復歷程,都沒能讓張新科停下腳步。2023年,在張新科和同仁們的共同努力下,1365萬字的國家重大課題研究成果,終于以優秀等級結項,使《史記》研究達到了新的高峰。此前不久,凝聚著陜西三代學者30年心血的560余萬字巨著——《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也正式出版,是《史記》研究史上繼《史記》“三家注”、日本《史記會注考證》之后,又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張新科的多部著作還以英文、俄文出版發行,他也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
將近四十年的教學生涯里,張新科培養了數以千計的本科生、上百位碩士生、三十多位博士生。由他領銜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師團隊”入選教育部“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5門課程被評為國家一流課程。他還不斷嘗試教學方法改革,讓晦澀難懂的內容,變得引人入勝,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從校內延伸到校外,引領著更多師生,投身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華文化資源開發與研究,讓中華文化“守護人”的隊伍不斷壯大。
張新科,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榮獲第九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寶鋼優秀教師獎、陜西省先進工作者、陜西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陜西省教書育人楷模、陜西省教育系統先進典型等多項榮譽,被命名為陜西省第九批“三秦楷模”。
擇一事終一生,以學術創新守文化根脈,著鴻篇巨作架文明津梁。四十年焚膏繼晷,筑起當代史記學高峰。以大學問啟迪智慧;以大格局彰顯擔當,病骨支離卻脊梁挺拔的大先生,在《史記》卷帙與時代答案間,刻下中華文脈生生不息的玉壺冰心。
(來源:陜西都市快報)
監制|劉亮
審核|張生燕
責編|白騰 劉強
編 輯|崔春娥 高婷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