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郭蕊 實習生 楊楠 通訊員 陳晨
春天到來,氣溫回升,花粉、柳絮等過敏原增加,部分患者會發現在春季蕁麻疹癥狀會加重。最近小李發現孩子身上出現了好多大小不等的“小紅包”,又癢又紅,煩躁不安,一到晚上情況便會加重,十分影響睡眠,小李便帶著孩子來到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
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劉玉林判斷孩子是得了丘疹性蕁麻疹。丘疹性蕁麻疹俗稱“風團疹”、“蟲咬皮炎”,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過敏性疾病,患者皮膚上會出現紅腫丘疹,并伴有劇烈瘙癢,常見于兒童。與普通蕁麻疹不同,它持續時間更長,且可能形成丘疹或水皰。
盡管現代醫學在治療上已有諸多方法,但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關注并嘗試中醫治療,中醫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個體化治療方式在緩解癥狀方面表現出了顯著優勢。
丘疹性蕁麻疹,現代醫學認為其與蚊蟲叮咬、過敏原刺激密切相關,而中醫認為其發病是內外因交織的結果:外因多為風、濕、熱邪侵襲肌表,或蚊蟲毒邪(中醫稱“蟲毒”)蟄伏皮膚,引發局部氣血壅滯。內因則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或濕熱內蘊體質,導致“正氣不足”,難以抵御外邪。皮膚上凸起的丘疹、風團,正是體內“正邪相爭”的外在表現——風邪游走則瘙癢無定處,濕熱蘊結則紅腫滲液,血虛風燥則反復難愈。
中醫則從“風、濕、熱、毒”的動態博弈中,解讀皮膚發出的“求救信號”,通過調和氣血、祛邪扶正,為患者提供標本兼治的解決方案。急性期多選用消風散、五味消毒飲加減,以攻邪為主,給“邪氣”出路。慢性期多選用當歸飲子、玉屏風散加減,以調和氣血,重建皮膚屏障。
劉玉林根據中醫理論,針對幼兒體質,辨證施治,同時考慮到幼兒服藥困難,針對性地選用中藥外洗加外用藥膏。三天后,孩子身上的皮疹明顯減少,瘙癢感也顯著減輕,繼續用藥后癥狀完全消失。
內服中藥、針灸和中藥外治也是中醫治療丘疹性蕁麻疹的重要手段。針灸通過調節氣血流動,舒緩皮膚瘙癢感;而中藥外治則是將藥物直接應用于患處,達到快速緩解癥狀的效果。中醫的個體化治療方式,能夠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藥方和療程,確保治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