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市場高調宣布融資1.89億元僅一個月后,武漢光鉅微電子有限公司近日以一則堪稱"教科書式"的裁員公告,為半導體行業演繹了融資與裁員的魔幻二重奏。這家昔日的BAW濾波器初創明星企業,用一封高情商的《致全體員工信》,將裁員包裝成"業務轉型"的悲情敘事,為業界貢獻了高質量的裁員公關范本。
今年3月,當武漢光鉅宣布獲得武漢凡谷等機構超億元注資時,其官方口徑仍保持著科技新貴的昂揚姿態:資金將用于"擴大主營業務""鞏固射頻前端芯片領先地位"。然而短短三十多天后,公司卻在全員信中自曝已累計虧損6億元,倉促啟動裁員程序。這種融資時畫餅、發薪日揮刀的割裂操作,讓資本市場見證了1.89億元救命錢也填不滿的財務黑洞。
在這封堪稱"裁員文學巔峰"的公開信中,武漢光鉅將經營困境歸咎于"瞬息萬變的全球經濟格局"——從友商低價搶單到原材料關稅上漲,從訂單萎縮到人力成本高企,構建起層層疊加的不可抗力矩陣。頗具黑色幽默的是,這些"突發困境"竟與一個月前融資公告中"鞏固行業領先地位"的豪言形成完美互文,暴露出管理層對市場風險的預判猶如薛定諤的貓。
作為“國內稀缺”的BAW濾波器IDM全鏈條企業,武漢光鉅曾耗資6億元自建8寸晶圓廠,其產品批量進入三星、小米供應鏈的履歷更令資本青眼有加。但正是這家手握80項專利、月產能數千片晶圓的技術新貴,卻在全員信中坦承"嘗試多種應對方案仍難破局"。更值得玩味的是,在2023年斬獲1億顆訂單、2024年規劃數億顆產能擴張的背景下,累計虧損竟仍然在2025年一季度飆升至6億元,其成本管控能力與IDM模式的經濟性引發行業側目。
這家曾被寄予厚望打破博通、Qorvo壟斷的本土新星,正用裁員通知書寫著國產半導體突圍的另類注腳。其全員信中"業務轉型"的修辭術,不僅為行業貢獻了危機公關的范本,更成為觀察中國硬科技企業生存悖論的絕佳切片——當資本盛宴遭遇技術長征,或許所有精心雕琢的公文,都難掩產業升級路上的真實陣痛。
一位濾波器行業資深人士感慨道:“國內濾波器公司累計虧損超過6億的不低于5家,如果不是從產品本身出發,而是‘想方設法’供貨給大企業,那么無論供給哪家大廠都沒用,只會越供越虧。”
當被問及在低端內卷的環境中有何解法和出路時,該資深人士無奈的回答:“退出的多了,剩下就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