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晶晶
清晨的鳳凰山陵園,晨霧還未散去,00后女孩可可,已經穿著肅穆的黑色西服套裝,挽著光滑的圓髻,跪在一個墓碑前,用濕毛巾一寸寸擦拭著碑面。
這個被稱作“職業掃墓人”的姑娘,用特立獨行的方式,重新定義當代年輕人對職業價值的理解。
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可可,曾在高檔寫字樓里做著策劃文旅項目的工作。
雖沒有大富大貴,至少在世俗眼中也算一份“正經且穩定”工作。
然而,一則無意間刷到的短視頻,改變了可可的職業之路。
那是一條殯葬行業博主分享與逝者家屬故事的視頻。
這條視頻讓可可陷入了深思:
原來殯葬行業并不是只有“送行”,還可以為了逝去親人的家屬帶去一份特殊的溫暖。
可可開始深入了解這個行業。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屬不是每年都能親自為逝去的親人掃墓祭奠。
他們中或是已經年邁的老人,出門不方便;或是在外工作,趕不回來。
職業掃墓人,恰好彌補了他們的遺憾。
2024年10月,可可鼓起了勇氣,放棄了原本有更多發展空間的工作,轉行成為代親祭掃員。
每天從一個墓地奔向另一個墓地,重復著一個接一個相似的動作和流程。
一旁,她的搭檔正舉著手機全程錄像并發送家屬——這是代親祭掃的標準流程。
這份月薪4000元的工作,并不是非網傳的“月入數萬”,更不是輕輕松松。
隨著清明節臨近,可可的日程表被排得滿滿當當,她每天要代祭十幾位逝者,90度鞠躬上百次。
有時碑文被青苔覆蓋,為擦拭干凈,她跪地上至少15分鐘才能夠徹底清理好,起身時雙腿已麻木。
因長期工作,可可的膝蓋貼著膏藥,腰間綁著護具,但看她眼神中看不到任何的疼痛與敷衍,始終專注。
除了專業完成祭掃儀式,還需要花很多時間與精力與親屬溝通,記住死者的名字和生前種種,才能在祭拜中做到真正轉達家屬的那份思念。
可可的選擇,首先就遭到了親友的不解,甚至言語中帶著一絲嘲諷:
“年紀輕輕做這個工作,不怕嫁不出去哦。”
畢竟在世俗的眼中,這份與死人打交道的工作,不僅與體面不沾邊,還帶著些“晦氣”。
不過,可可從不在乎外界言論,她非常坦然表示,一點不怕嫁不出去,真正喜歡她的人不會在意她的職業,還會非常尊重她。
畢竟,這份工作是生命兩端傳遞溫暖與思念,非常有價值。
而今,可可給自己起了個小稱號,叫“別離設計師”,她說自己以前的工作是策劃相遇,現在是設計別離,她會根據逝者生平定制儀式。
有次,她受到一位媽媽的委托,給一個小孩子祭拜,當她把玩具擺放整齊,口中說著“生前你一直想要這個玩具,今天你的媽媽讓我帶給你”時潸然淚下,而視頻那端的媽媽也泣不成聲。
還有委托人發信息感謝她,說:
“看到你替我磕頭,覺得父親在天之靈會感到被記掛著。”
這些充滿個人印記的細節,證明了這種“缺席的在場”同樣能傳遞滾燙的情感,也讓祭掃不再是程式化的鞠躬獻花,而是跨越生死的靈魂對話。
她主動在社交平臺分享工作日常,收獲了意外的支持。
一位退伍軍人留言說:
“你替我探望了犧牲的戰友,軍禮我欠你一個。”
還有海外游子感慨:
“是你讓我在異國他鄉還能保留祭祖的溫度。”
這份代祭掃工作,讓可可真正理解了“真正的離開不是死亡,而是遺忘”的生命真諦。
對于職業偏見,她說,殯葬行業就像被誤解的古詩,需要人去解讀它的深意。
未來還想開發一套代祭禮儀教材,讓這份職業被更多人理解。
正如網友的感嘆:
“比膽量更珍貴的,是可可重新定義人生的勇氣。”
死亡不可怕,可可的選擇也是對死亡的一種祛魅。
正如可可的人生信條: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
可可的堅持,不僅是對個體職業理想的追求,更是新一代年輕人重構職業價值、挑戰傳統觀念的縮影。
她在塵埃中托起思念,在偏見中播種理解,用行動證明:
真正的體面,在于能否讓生者釋懷、逝者安息,在于為冰冷的世界保留最后一份滾燙的溫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