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強化青少年社會融入能力,助力其全面發展,由黃浦區民政局主辦、中國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的“慧成長·心相伴”兒童伙伴計劃成長賦能研學之旅,近日在上海城市規劃館舉辦。活動依托“家校社+N”聯動機制,通過“沉浸式”體驗令孩子們在探索城市規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收獲知識技能,在互動交流中重建自信,在城市文化的深厚浸潤下厚植家國情懷。
從“旁觀者”到“規劃師”
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的歷史展廳與“15分鐘社區生活圈”展區,孩子們直觀感受到上海如何從“居住容器”升級為“治理生態”,深刻理解了社區作為“城市細胞”所具備的功能。
隨后,大家化身“小小社區規劃師”參與“城市實驗室”互動課程,通過責任規劃師、責任建筑師、責任評估師、項目更新方等“角色扮演”形式,圍繞“老建筑定位、老建筑修繕、老建筑如何優化”等議題展開討論,并運用模塊化設計工具構建理想社區模型。“原來解決問題需要認真傾聽不同聲音,這讓我學會了換位思考。”參加活動的葉同學說道。
而在“社區更新工作坊”中,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了社區空置閑置空間改造任務,將廢棄架空層設計為共享書房或健身角。在創意碰撞中,孩子和家長緩解了溝通僵局,促進溝通理解,更通過實際案例傳遞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直面社區治理挑戰
研學活動還引入了社區規劃創新中的難點、痛點與挑戰情景劇,展示“社區書記”和“社區居民”如何通過協商機制化解矛盾、激活公共空間。在慧成長公益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為自家社區撰寫了“微更新提案”,涵蓋無障礙設施優化、寵物友好區域建設等方面,體現了他們對社會問題的觀察和思考。
在“城市記憶展區”,孩子們通過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展示,用自己的語言闡釋基層治理如何凝聚社群共識。最后,大家通過回顧所看、所思、所感,共同暢想“未來家園”,進一步深化了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解。
開啟青少年“治愈之窗”
新民晚報記者獲悉,本次研學活動突破了傳統心理干預的局限,以“空間賦能”的方式積極促進“心理重建”。通過團隊協作與角色代入,幫助青少年在解決真實社會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轉移他們對自身壓力的過度關注。
同時,活動重塑了家庭互動模式,親子共學打破了代際溝通壁壘,以共同目標替代了以往的對立沖突,為家庭關系修復提供了全新場景。活動還培育了青少年的公民意識,引導他們從“被動接受服務”轉變為“主動參與治理”,使他們在規劃實踐中深刻理解社會責任,成為社區發展的“積極變量”。未來,黃浦區將持續推出一系列“樂研·慧學”研學主題活動,讓更多青少年在城市建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原標題:《從“旁觀者”到“規劃師”,這群青少年通過沉浸式研學參與城市治理》
欄目編輯:裘穎瓊 題圖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金旻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