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制/朱泊宇 常曌宇
縱覽新聞記者 袁欣悅 常曌宇
在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南溝頭村,有一片10畝見方的土操場,操場東側矗立著300多平方米的鐵皮房,這個前身是廠房的院落,如今是摔跤教練白鶴江的“武林圣地”。
4月17日,傍晚時分,武館內準時響起了孩子們的吶喊聲。寬闊的土操場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訓練器材,有沉重的輪胎、古樸的石鎖,還有用傳統農具改造的“砘子”,是武館自制的“雜牌武器”。操場北側,是一排樸素的磚房,屋檐下是整齊排列的舊課桌,方便放學早的孩子寫作業。
白鶴江在指導孩子們練習摔跤。(袁欣悅/攝)
“功夫是時間和汗血積攢起來的!”69歲的白鶴江聲音洪亮,他一邊示范動作,一邊耐心地糾正著孩子們的姿勢。
白鶴江出身摔跤世家,自小習武,對中國式摔跤有著深厚的感情。年輕時,他曾是河北省專業隊的一員,離開后也一直懷揣著將摔跤技藝傳承下去的夢想。
“中國式摔跤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它。”2013年,孩子們都已成家立業,完成“人生任務”的白鶴江決定重拾舊夢,自費創辦了這家摔跤武館,12年如一日地堅守在武館里,免費教授孩子們摔跤技藝。
白鶴江本人。(袁欣悅/攝)
“孩子們都很聽話,也很堅韌。”白鶴江欣慰地說,“他們有的每天5點多放學后就趕到這里,在墻外的課桌上寫作業,等6點開始練習摔跤。”在白教練的悉心教導下,孩子們不僅學會了摔跤技巧,更磨練了堅韌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
在簡陋的環境里,白鶴江和孩子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好成績。這里先后培養出3名國家健將級運動員、8名國家一級運動員、7名國家二級運動員,孩子們在各類賽事中摘得200多枚獎牌。白教練的付出和優異的成績,得到了周邊家長的一致好評。
白鶴江和練習摔跤的孩子們。(袁欣悅/攝)
“白教練是個非常認真負責的人,他對每個孩子都一視同仁,用心教導。”家長王東艷感激地說,“我的孩子在這里練了8年,從之前的小胖墩變成了現在健壯的小伙子,性格也更加堅韌了。”
“白教練對我們可好了,他不僅教我們摔跤,還關心我們的生活。”正在練習翻輪胎的劉星宇擦著汗說。白鶴江對孩子們關愛有加,夏天會自掏腰包給孩子們買西瓜、冰糕消暑。
夏天,白鶴江給孩子們準備了西瓜。(受訪者白鶴江供圖)
晚上8點,武館內的訓練聲漸漸平息。“回家路上要注意安全。”白鶴江望著孩子們離去的背影不住地叮囑。第二天,這個摔跤武館又將迎來新的一天。而白鶴江,也將在這里兌現對中華武術的傳承諾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