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江蘇省城市軌道交通裝配疊合式地下車站精細化管理現場觀摩會在無錫地鐵5號線新陽路站圓滿舉行。來自全省軌道交通建設、設計、施工、監理及科研院所等單位的200余名代表,共同參觀見證了裝配疊合式技術在地鐵車站領域的首次大規模應用。
本次觀摩會由江蘇省土木建筑學會、無錫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無錫市市政和園林局及無錫地鐵集團主辦,無錫市市政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中心和中鐵一局等單位聯合承辦。
作為江蘇省首個大規模應用裝配疊合式技術的地鐵車站項目,無錫地鐵5號線新陽路站以“智能建造、綠色低碳”為核心,預制裝配率高達90.2%。相較于傳統現澆工藝,該技術具有提升安裝精度、降低人力成本、加強安全保障、減少環境污染等優點,理想狀態下能夠降低80%現場人工需求,提升施工效率20%,節約工期20%,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全新的范本。
智能建造
裝配技術全流程升級
在車站建設過程中,無錫地鐵建設團隊充分運用BIM技術進行精細化建模與虛擬建造仿真,實現了設計、生產、施工各環節的高效協同與優化。通過自主研發的“多功能龍門吊”“360°旋轉式吊具”以及“預制建筑構件安裝輔助用的智能拼裝臺車”等裝配式安裝成套機械設備的協同作業,建設團隊還實現了預制構件的毫米級精準吊裝,提高了機械化作業水平,極大促進了施工效率。
環控機房管綜BIM模型
BIM結構模型深化設計
預制建筑構件安裝輔助用智能拼裝臺車
數智管控
智慧工地管理新范式
在施工現場,建設團隊構建了智慧工地監管系統,圍繞人員智能管控、設備智能管理、安全智能監控及環境實時監測等核心環節,運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手段,實現施工過程的規范化、透明化、信息化和標準化。同時,建設團隊創新實施了“首件驗收”和“施工縫專項管控”制度,并結合實時數據監測平臺,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風險始終處于可控狀態,成功榮獲“江蘇省智能建造試點項目”等多項殊榮,成為行業精細化管理的典范。
創新實踐
技術轉化應用成果
聚焦裝配式拼裝設備及工法,建設團隊積極開展專利申報工作。通過與東南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緊密合作,成功攻克了節點防水、疊合層抗裂等技術難關,累計獲得專利103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28項,涉及設計、施工及設備研發等多個領域。自主研發的《裝配疊合整體式地下車站施工工法》榮獲省部級認證,BIM技術應用更是在“秦漢杯”比賽中榮獲二等獎。在質量控制方面,建設團隊同樣取得顯著成績,共獲得無錫市QC成果7項、陜西省Ⅰ類成果1項、江蘇省Ⅱ類成果1項及Ⅲ類成果3項。此外,建設團隊還深度參與編制了7項行業標準,為國內裝配式地下車站施工領域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
以觀摩促提升,以技術謀發展。無錫地鐵5號線新陽路站項目的應用實踐,不僅為全國軌道交通裝配式技術應用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更成為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生動案例。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同時也標志著江蘇省軌道交通建設深入裝配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新階段。
未來,無錫地鐵將持續提升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攻堅突破智能建造核心技術,加大智能建造技術在工程建設各環節應用,鑄造精品優質工程,實現更高水平綠色施工,不斷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多元融合可持續發展。
信息來源:無錫地鐵建設有限責任公司
作 者:吳浩舟、龔壹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