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價格波動下,豆制品行業如何穩住基本盤?
最近幾天,金融圈一個熱點消息被刷了屏:
美元指數跌破99關口,黃金價格再創新高。
很多人覺得這和我們做腐竹、賣豆制品的沒多大關系。但作為長期參與腐竹生產與供應鏈管理的一線從業者,我必須說一句實話:
原材料漲價的傳導路徑,比大多數人想象中更快、更直接。
今天這篇文章,我不做大而空的預測,也不從宏觀經濟角度談理論。只從我們腐竹行業內部的視角,聊一聊我們看見了什么、經歷了什么,以及怎么應對。
一、美元跌了,豆價為什么反而漲了?
豆制品行業的核心原料是黃豆。雖然我們廠“鮮臨門”主打的是國產非轉基因豆,但行業內絕大部分大豆價格,依舊跟隨國際市場波動。
邏輯非常簡單:
- 全球大豆定價權仍掌握在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市場;
- 美元貶值,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
- 進口大豆價格走高 → 國內采購轉向國產豆 → 國產豆價格快速抬升。
我們廠最近采購黃豆時,價格上漲幅度接近8%。在一個原料成本占生產成本60%以上的行業里,這不是小事。
二、我們真正怕的,不是漲價,而是“漲了還不能轉嫁”
原料漲價不是第一次。但這次的特點是:
- 漲得快,來不及跟客戶溝通;
- 漲得猛,導致上下游預期紊亂;
- 漲完以后,下游不愿意接盤,企業自己扛成本。
更現實的壓力在于,客戶不接受頻繁調價,但企業又確實壓不住成本。
在這種“兩頭擠”的情況下,豆制品企業該怎么穩住自己?
三、我們廠做了三件事,雖不高級,但確實有效
? 第一,采購合同浮動機制替代單點低價搶購
我們把原料采購從“拼低價”改成“周期性浮動協議”:
- 原料漲跌超過5%,才觸發價格調整;
- 與核心供應商簽訂季度協議,降低因短期波動造成的集中壓力。
優先買的是“穩”,不是便宜。
? 第二,縮短庫存周期,減少高價屯貨風險
我們把原料庫存從過去的30天壓縮到15天以內:
- 做到“小批量+高頻次”采購;
- 原料不壓貨,現金不被鎖死,波動來得快,也能反應得快。
同時,也重新調整了與核心客戶的對賬與出貨節奏,穩住現金流,是抗風險的前提。
? 第三,標準化出品,壓縮每一個可能浪費的環節
腐竹的加工其實非常依賴細節:
- 統一厚度、長度,減少邊角廢料;
- 提升包裝密封性,減少破損;
- 控制生產節拍,提高出品一致性。
我們測算過,一年下來,這些改動幫助我們節省了約4.6%的原料浪費,這在原料大幅上漲的當下,是實打實的“省”。
四、客戶最怕的,其實不是漲價,而是“變化太多”
這段時間,我們和很多客戶都談了價格調整的問題。讓我們意外的是:
只要講清楚背后的成本邏輯、給出數據支撐,再配合組合產品優化方案,客戶并不排斥漲價。
大家要的,不是永遠不變的價格,而是:
- 你漲價有邏輯;
- 你出品能穩定;
- 你服務能跟上。
真正留住客戶的,從來不是價格,而是合作的可預測性。
寫在最后:漲價不可控,但選擇應對方式是可控的
這幾年我們都見過太多“漲價潮”:塑料、紙箱、豆油、運輸費、黃豆……
但真正扛下來的廠,不是那些不漲價的,而是那些漲得有節奏、扛得住節奏的。
宏觀經濟無法預測,但企業管理必須具備主動權。
如果你和我們一樣,是在這條鏈上真實做事的,就一定明白這句話:
穩,不是等出來的,是主動經營換回來的。
如果你也是食品行業、供應鏈從業者,歡迎留言討論:
- 最近你們廠的原料漲了多少?怎么應對的?
- 你覺得原材料漲價,客戶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
- 有哪些操作能讓成本更可控、客戶更穩定?
我是盧大發,在廣東和平縣做腐竹產品供應鏈落地工作,
不做數據分析師,只講我們行業每天面對的真事。
#腐竹 #原材料價格波動 #豆制品行業 #供應鏈穩定 #采購策略 #鮮臨門 #盧大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