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說:
幼兒比如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
很多從小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長大后差距非常明顯。
可到底該怎么管孩子呢?這是所有父母都在苦惱的難題。
有人說要“嚴父慈母”,也有人說“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
倘若平時管太嚴,父母們會擔心孩子逆反;
可要是管得不嚴,他們又害怕孩子學壞了。
其實,管孩子或不管孩子,不是選擇題,也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要把握好尺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北大女孩@小萍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她從小是在父母的棍棒教育下長大的,當其他孩子周末都在外面玩時,她被父母關在家里做卷子。
放學后只要作業沒寫完,她就不能吃飯。
就連上學穿什么衣服,她都要按照媽媽的要求來,自己毫無選擇權。
在這樣的高壓教育下,她的成績很好,如愿考上名校。可上大學后,她一下子身心俱疲,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平時上完課后,她就躺在宿舍刷短劇,沉迷于手機難以自拔。
有時候,她甚至懶得去食堂吃飯,長此以往腸胃出現了問題。
她的成績也變得很糟,有幾門課險些掛科,每次跟父母打電話,他們都會大吵一架。
她自嘲說:“我這是高開低走,給母校丟臉了。”
后來小萍才意識到,自己是因為小時候被父母管得太嚴了,所以才在大學自由的生活面前,變得無所適從,用放縱來補償自己。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像小萍這樣,他們在父母的高壓教育下拿到了結果,可越長大越不愿意聽父母的話。
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叛逆不會缺席,只會遲到。
父母給孩子的規矩越多,孩子就會越焦慮,做什么事都束手束腳,天性也會被限制。
因為從小被逼著學習,他們的學習熱情被過多消耗,自驅力也會大打折扣。
等長大后,他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生活就會陷入巨大的迷茫。
雖然很多父母管孩子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可要是不講究方法,不尊重孩子,就可能把孩子養成仇人。
曾看過一句話:
父母是土壤,孩子是種子。 種子未來開什么花、結什么果,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我們要做的事不是雕刻種子,而是讓土壤變得更加肥沃。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長出獨立性和自主性,親子關系也才能越來越健康。
有的父母會困惑,既然管得嚴會有問題,那散養會不會好一些呢?
這兩年,關于“快樂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說法很流行,可實際上,凡事過猶不及。
朋友王姐和老公在上海工作,因為工作太忙,他們就把女兒糯糯扔在老家,讓爺爺奶奶幫忙帶。
可能是因為隔代親,爺爺奶奶很寵孩子,糯糯每天想干嘛就干嘛。哪怕要求再無理,他們也會接受。
從小到大,糯糯一直很挑食,三餐基本不怎么吃飯,只喜歡吃薯片、鍋巴、炸雞之類的零食。
只要糯糯想要的東西,爺爺奶奶都會第一時間買回家。
糯糯在學習上也不肯下功夫,經常找借口不去上學,成天在家打游戲、看電視。
王姐雖然對長輩的教育方式不滿,可一想到自己沒有陪孩子長大,心里難免有愧疚感,也就聽之任之了。
直到上中學時,王姐才把糯糯接到身邊,這才發現糯糯跟自己完全不親。
至于糯糯身上的壞習慣,拖延、撒謊、亂發脾氣等,基本都很難在短時間內改掉。
王姐后悔莫及,她被動地給了孩子太多自由,可在孩子沒有自律能力的年紀,這么做反而害了孩子。
李玫瑾教授建議,父母最好在6歲前給孩子立規矩,教會孩子基本的禮貌和禮儀常識,原則性的問題一定不能慣。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則應該及時退場,讓孩子自己做一些決策。
很認可教育專家蒙臺梭利的一句話:
有規則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建立在規則上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好的父母,在思想上給孩子自由,但會在行為規范上給孩子設置底線。
他們管孩子時,就像是在放風箏,既給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也會拉住“安全繩”,給孩子托底。
作為父母,管孩子的本質不在于嚴還是松,關鍵是理解、接納、尊重,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里。
在小紅書上,有個討論度很高的問題:“好的教育,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有個評論點贊很高:
好的教育往往能激發孩子的自覺性,讓孩子不用別人管,就能做得很好。
教育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喚醒孩子的生命力。
管或不管,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何況,在管和不管之間,還有個中間緩沖地帶,那就是剛柔并濟,剛以規范,柔以疏導。
父母具體該怎么做呢?
第一,拆分問題,對癥下藥
有專家把孩子常見的問題分成兩種。
一種是自然后果問題,這種問題的責任通常由孩子自己承擔。
比如孩子不寫作業,結果被老師批評。一旦孩子自己不想經歷這個后果,就會主動求變。
對于這種問題,父母一定要忍住,不用馬上管,而要讓孩子去試錯,否則孩子很難成長起來。
還有一種問題是邏輯后果問題,即后果是由別人承擔的。
比如孩子跟別人打架,會影響其他孩子的生活,父母就需要第一時間干預,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哪里做得不對。
只有對癥下藥,孩子才能分辨問題的性質,控制好自己的行為。
第二,管理情緒,而非問題
很多父母在處理問題時,習慣“對事不對人”,可這種做法在教育孩子時并不奏效。
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一味說教,只會適得其反。
睿智的父母,都懂得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
比如當孩子大吼大叫時,父母不要一上來就批評,而要明白:
每個哭喊的孩子,都是在表達“我不知道怎么辦,我需要你的支持”。
因此,父母不妨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可以詢問孩子:“我看到你有點憤怒,發生了什么?”
這樣會讓孩子的情緒被看到、被重視,就會有更多動力去改變。
第三,管理動機,而非行為
管理孩子時,有的父母習慣性包攬一切,給孩子設置一大堆條條框框。
可如果父母一味強調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只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心。
比如與其要求孩子把手洗干凈,不如問問孩子:“你知道為什么要洗手嗎?因為健康很重要。”
也可以把“你必須這樣”,改成“你可以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你想怎么選”。
當孩子建立了穩定的價值觀,自律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在營養學上,有句話很經典,叫“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這句話放到教育領域,同樣適用。
管孩子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也不是非黑即白。
教育中有兩個常見誤區,一個是嚴格要求孩子,逼著孩子做事。另一個是溺愛孩子,一味慣著孩子。
然而,這兩種做法都不可取。
父母真正要做的,是理解孩子、接納孩子,智慧地處理和孩子之間的各種矛盾。
正如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所說:
孩子最終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主要取決于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范。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扎根、休整、充電、生長。
作者 | 林希言,公眾號:希言說成長
主播 | 云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