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1號manus對外公開宣布,已與通義千問達成合作。
從市場當下的反饋來看,manus“閉門造車”搞出來的這么個智能體,確實證明了一件事:市場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方向對了!
不然也不可能傳出一個邀請碼在閑魚被炒到8萬元的消息。
用戶很想用manus,只是目前用不上和BUG多而已。所以無需再去討論menus出現(xiàn)的時機和動機到底是什么,追查這些已經無意義了。
一旦市場和需求已經被驗證了,后邊的事就好辦了。
有沒有人接盤?誰敢接盤?
1.為什么是manus
現(xiàn)在市場最不缺的就是大模型了。
僅在國內,排得上號的隨便就可以說出來幾個:比如幻方量化的deepseek、阿里巴巴的通義千問、字節(jié)跳動的豆包、騰訊的元寶、百度的文心一言、月之暗面的kimi等等。
能力上雖各有千秋,但說到具體功能和表現(xiàn),就有點同質化了。
基本還都停留在簡單問答上,功能千篇一律。
去年下半年出現(xiàn)幾家大廠燒錢投廣告,營銷預算動輒上億,根兒上就是功能相似(問答,擴寫縮寫,生成PPT等等),除了燒錢獲客,還真的就沒別的突破口了。
為什么會如此卷?就是大家都沒有給自己的產品找到具體的、有差異化的使用場景,誰也無法率先孵化出來殺手級應用(超級應用)。
什么叫殺手級應用呢?舉個例子,就像微信、抖音這類APP,裝機量巨大,用戶每天都要長時間使用。
因為這些產品解決了人們需要溝通、需要娛樂的明確需求;而人們每天都會產生溝通和娛樂的明確需求,不得不持續(xù)依賴這類產品。
一旦某個大模型公司率先孵化出這種應用,就可以下一個定論:
它在市場中立住了,活下來了。
當年即使早已坐擁幾億QQ用戶的馬化騰,面對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沖擊的時候也哆嗦,后來是因為微信這款產品率先拿到船票而興奮不已,大佬手里沒有硬牌也怕怕。
2.manus“贏”在了哪里
目前從manus上看,成為一款殺手級應用的基本滿足了,市場從一片模糊已經變的清晰起來。Manus的誤打誤撞,讓大廠們看到了不一樣。
用戶對于一問一答早就玩夠了,他們想要的不是一個結果、一個答案,而是干脆想讓AI幫他把活兒給干了,干完!
這些需求用manus的表現(xiàn)來看,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目前做不到,manus給到的想象力也是無窮的。
沒有AI和APP的時代,用戶就是需要通過電腦上的瀏覽器把各種活兒給干了;
有了AI,按照用戶的需要,通過調用大模型把流程分解成如干步驟,在虛擬機上替用戶打開瀏覽器,檢索數(shù)據(jù)返回結果,再基于大模型把結果處理好,替用戶把活兒徹底給干掉,這個事是真可行。
這一套行云流水,AI廠商直接找各家app公司做不行嗎?
不行!每個APP背后都是一個大廠,沒有哪個大廠會蠢到開放操作接口,允許一家AI公司把自己的產品服務集成到別人的服務里。
只要APP廠商不開放,再牛的AI公司它也做不到。
但瀏覽器可以。
20年前的按鍵精靈配合腳本就能做到,如今更能做的到。
所有廠商的所有服務對于瀏覽器加持的manus來說,就是免費且開放的。你阻止不了人用瀏覽器訪問服務,也就阻止不了機器調用瀏覽器去訪問服務。
3.通義千問為何選manus
通義千問在這個時間點選擇和manus合作,這個投資符合其商業(yè)邏輯。
市場需求客觀存在且巨大,大模型技術一賦能,市場一鋪開,用戶瘋漲,可能都不用花廣告費,規(guī)模效應就做出來了。
Manus的理念目前離市場最近,臨門一腳,調優(yōu)一下就完事了。
通義千問接在manus上,就等于長出手腳來,這么多AI大模型,誰先一步觸達到用戶,貼近用戶做需求,誰就能做出來一個億萬級的to c(普通老百姓)、to b(企事業(yè)單位)、to p(專業(yè)人士)端市場。
公開信息稱,有一家公司抄了下,3天就做出了個openManus,可見Manus沒有什么核心技術。
當然,我也是這個看見,認為Manus本身沒有什么了不起,不過是個“縫合怪”。
但現(xiàn)在這事又不太好說了,畢竟和阿里巴巴建立合作了。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技術注入,再加上阿里巴巴的資源注入,有很多可能性。
通義千問今年的好消息真不少,之前就已宣布將接入國行蘋果手機,一個龐大的手機用戶市場向其徹底開放,億萬用戶每天使用通義千問,對它的訓練和能力的提高,會帶來巨大的幫助。
最近義千問又發(fā)布并開源了全新推理模型通義千問QwQ-32B。32B對標deepseek 671B,20分之一參數(shù)體量。
憑著用更小的參數(shù),但在數(shù)學、代碼及通用能力上整體比肩DeepSeek-R1(重點看下圖紅色和藍色柱狀圖的對比,每一項都極其接近),在開源當日就登頂了全球主流AI開源社區(qū)Hugging Face的趨勢榜。
這說明了什么?
大廠就是大廠!阿里巴巴,還是那個即會戰(zhàn)略布局又知道如何腳踏實地的阿里巴巴。
如今通義千問和manus建立合作關系,在建立差異化服務和真正能用、真正有用的ai這個目標上,還是給了我們很多想象力的。
4.openAI們的退路所剩無幾
長江后浪總是推前浪,前浪總是喜歡“死”在沙灘上。
在中國大模型服務商不斷降低成本,給用戶提供免費好用的服務時,美國AI界卻顯得越發(fā)焦慮,越發(fā)想急功近利。
消息稱,OpenAI據(jù)稱正在打造一個雄心勃勃的收費計劃:推出定價相對較低的智能體,如面向高收入知識工作者,月收費2000美元;
推出用于軟件開發(fā)行業(yè)的智能體,月收費10000美元;甚至還要推出擁有“博士級研究”能力的智能體,費用高達每月20000美元。
此前,OpenAI僅對ChatGPT Pro每月收取了200美元的訂閱費用,而據(jù)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奧爾特曼稱,這一定價根本無法覆蓋運營成本。
去年,OpenAI虧損了約50億美元。
美國AI界目前仍在燒錢囤卡與服務賺不到錢的流血中繼續(xù)狂奔,為了續(xù)命不得不想盡力賺“大”錢;
而另一邊,中國AI界已經找到更經濟(算法優(yōu)化)和更現(xiàn)實的方式(找到真需求),給市場提供真正有用的產品與服務,開始認真賺每一筆“小”錢。
抄美國AI后路,Manus與通義千問,已經讓我們看到可能,阿里巴巴妙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