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郭蕊 實習生 楊楠 通訊員 陳晨
重癥醫學科更為人熟知的稱呼是ICU。在大眾的認知里,這里被視作“鬼門關”。這里的醫護人員每分每秒,與死神交鋒。“在這里,時刻能經歷和感受到生命的脆弱,面對的都是生命垂危的患者。”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癥醫學一科主任宋海燕介紹。
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成立于2009年7月15日,是為醫院危重癥患者提供集中監護、搶救、生命支持和臟器功能維護的重要基地。2020年5月科室擴建,重癥醫學一科獨立成科,目前重癥床位27張,重癥過渡病房床位11張,專注內科系統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作為濟南市臨床重點專科,在濟南市重癥領域頗具影響力。
今年3月初,45歲的濟南市民張女士因突發壓榨樣胸痛緊急撥打120,轉運途中意識迅速惡化。抵達濟南市三院急診胸痛中心后,突發心跳驟停,急診科團隊立即給予心肺腦復蘇,但有效自主心律難以維持,生命岌岌可危。急危重癥團隊立即啟動ECPR流程:在給予患者持續高質量胸外按壓的同時,宋海燕帶領ECMO團隊僅用20分鐘就完成股動靜脈穿刺,建立體外循環。當經過充分氧合的鮮紅血液回輸體內后,患者逐漸睜開雙眼,恢復了意識。
在ECMO的護航下,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多學科專家經過會診,確診患者為高危急性肺栓塞,隨后為其制定了治療方案、以最快速度完成手術……近日,從“死神”手中被搶回的45歲張女士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終于出院了。
ECMO被視為守護生命的“終極救命武器”,是重癥醫學目前最復雜、最頂尖的生命支持技術。2023年2月,宋海燕帶領團隊成功獨立開展醫院首例VA-ECMO(靜脈-動脈體外膜肺氧合)。在宋海燕的牽頭下,團隊通過多次進修學習、模擬演練和經驗復盤,熟練掌握這門技術,顯著縮短了上機時間,極大提升了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效率。
很多重癥患者需要接受長期氣管插管。為了減少氣管切開對患者的損傷,宋海燕帶領團隊突破傳統,開展了“皮穿刺導絲牛角擴張氣管造口術”。宋海燕介紹,“這是一種微創手術技術,在皮膚上僅有1厘米的創口,切口小、手術操作簡單,幾乎沒有出血,并發癥少,恢復快。”
此外,科室還掌握主動脈內球囊反搏、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雙重血漿分子吸附、重癥超聲等一系列高端技術,為重癥感染、呼吸衰竭、嚴重心力衰竭、多臟器功能障礙、各種休克、中毒、嚴重電解質紊亂等患者,提供持續監護與序貫治療。
與“死神”競速,是重癥醫生的日常工作。對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癥醫學一科的醫護人員來說,除了日常工作外,苦練技術、學習進修成為必修課。
在科室每周例會上,會有一位醫生選擇一個主題,配合PPT分享學習感悟,其他同事充分探討,達到最大學習效果。“學習例會督促醫護人員主動學習、全面學習,對提升全科室專業水平起到很大助推作用。”宋海燕說,“人才培養是科室發展的核心動力。”科室還與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等多家醫院建立重癥醫學專科聯盟,擴寬了進步渠道。
近年來,宋海燕帶領的重癥醫學一科團隊在人才建設方面收獲顯著成果。科室形成了以高年資專家為指導、中青年骨干為主力、青年醫護為培養對象的合理梯隊。多名醫護人員有國內知名醫院進修學習的經歷。在去年的山東省應急技能競賽和濟南市應急技能競賽中,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癥醫學一科派出的隊員均獲得個人一等獎的好成績。
為推動科室進一步發展,重癥醫學一科規劃在重癥感染、重癥康復等亞專業建設發力,將引進高層次人才,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